|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红山·辽西文化
西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起源


段 渝
    本文认为,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不仅以其物质遗存显示出文明起源的进程,而且通过这些有形遗物所反映的一些相当重要的非物质成分,如宗教神权、社会组织和政治结构等等,表明了一个早期国家即实行神权政治的宗教国家的存在。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求正于学术界。

陶塑女神像的分类、崇拜形态与社会进化阶段

  (一)女神像的分类与崇拜形态

  根据《发掘简报》,喀左东山嘴石砌建筑群址内出土的泥质陶塑女像,残块共发现二十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无头部。其中包括两件残体分别高5.8厘米5厘米的小型裸体妇女雕像,和约当真人大小二分之一的中型人物坐像残块8。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泥塑雕像残块,以人物像为主,其次为动物像9。目前在刚刚揭开的庙址表层,已出土了至少分属六个个体的人像残件,体量大小不一10。尤为珍贵的是,在女神庙主室西侧发现了一尊头部基本完好,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像。

  红山文化这些陶塑女像,从形制上可以粗略分作三类:第一类为无首裸体小型女像,其女性特征十分显著,并且突出表现女性器官和生育功能。第二类为中型坐姿人像,约及真人一半大小。从一件右手握住左手腕的残块看,手指修长,当属女性个体。一件腰部残块上明显的束腰、纹饰和贴塑的两条皮索以及间有黑彩痕等现象表明,此类陶像是着衣而不是裸体女像。未发现头部,似说明也是无首塑像。第三类为大型女像,面涂红彩,或与真人大小相当,或大于真人大小的3倍。其中既有少女个体,也有其他年龄段的女性个体。残块表明,此类塑像是身首俱全的全身坐姿像。

  由于三类塑像均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从形制上看,其形体和个体的大小差别,似乎意味着在人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地位重要性程度的差别。而其制作的精与粗,也恰与其形制的大小相应,小者为粗,大者为精。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三类女像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功能体系上都存在着重要差别。

  第一类女像的形体特征,与史前世界各地的女性雕像有着相当的共性。我们知道,女性雕像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欧洲奥瑞纳文化时期法国拉塞尔洞的女性浮雕像和各种石雕维纳斯像,格拉维蒂时期苏联科斯丁奇等地出土的女性雕像等,一般形体很小,均为裸体,普遍乳房丰盈,腹部肥硕,绝大多数身首俱全。我国境内缺乏旧石器时代的人体雕像,主要原因似乎与自然环境有关,保存条件较差11。从法国拉塞尔洞手执牛角主持仪式的女像观察,这类雕像的起源与生育崇拜有关,或即始祖母的形象,也有学者认为是“火之主宰”即所谓女火塘主12。由于近代以来民族志材料中罕见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的情况,因此关于女性雕像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并非如有的学者的乐观估计,已经解决。不过,旧时器时代女性雕像固然与某种宗教观念有关,可以作为一种崇拜形态理解,但与丰饶、农业崇拜无关,却可以肯定。旧石器时代普遍盛行狩猎采集经济,没有农业,根本谈不上与农业相联系而存在的丰饶观念。只是从新石器革命开始,随着人们从食物采集经济进入食物生产经济,农业成为一些部落的经济命脉后,由于人们把农作物的死亡和再生、播种和收获,同人们自己的再生产联系起来,视为同一现象13。因此才在承袭旧石器时代生育崇拜遗风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地母崇拜和丰饶崇拜等纯粹与农业相关的宗教观念。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妇女雕像就有了与旧石器时代根本不同的意义,第一次真正成为农业女神。在那些仍然以狩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部落中,如上古希腊的一些地区,女性雕像又是作为狩猎女神加以顶礼膜拜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各种经济类型区均出现女性雕像的基本原因。

  红山文化第一类女性雕像,无论与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各地发现的女性雕像形态都极为相似。但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的农业文化(可以大型石犁耜为证),因此其小型裸体女像无疑就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农业神崇拜,即所谓丰饶女神或大地之母的形象。关于此点,学术界的认识基本一致1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