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是围绕陶器的类型和其他一些文化特征进行的。在册的两种文化的陶器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些特征如陶器类型(特别是陶鬲),采用夯土制造技术,房屋地面和墙壁抹白灰泥等,似乎暗示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某种联系。但另一方面,有两点可用来论证“南部入侵”理论是不
成立的:
1.夏家店下层文化体现出许多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地方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彩绘陶器、葬俗(随葬品置于壁架上)和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此外,即便是被认为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特征也绝无模仿的痕迹。夏家店下层的陶鬲,短足敞口侈唇,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很大差别;中原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都使用夯土技术,但夏家店下层遗址中间夯土、两侧用石块垒砌的石墙建筑技术,就我所知,别的地区没有这种独特的技术。2.夏家店下层和中原地区两种文化间的共同特点至少有一些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其中用卜骨进行占卜就是一例证。迄今,不仅中国最早的卜骨发现于北方,而且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是这一时期惟一在骨器经火灼炙前钻孔的文化,中原地区直到晚商在卜骨上钻孔才成为普遍。据有关资料,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些其他特征,诸如青铜技术和葬俗(如狗祭品),不会是从中原地区传播来的,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直到晚期才出现这些特征。
这里还需叙及公元前30世纪末赤峰地区发生的两次重大发展。首先,是由红山文化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迅速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的而且包括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红山文化几乎没有个人社会地位或物质上(如墓葬、房屋等方面)的差异,而大量的劳动投入用于祭祀中心的建筑和祭祀器物的生产。比较而言,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其明显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异而独具特色,其大量的劳动投入用于更具社会政治意义的防御设施的建筑,而不是用于祭祀。第二个发展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成为张光直所称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的一部分,这个作用圈实质上涉及遍及中国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的相似点。如前所述,这些相似点确实存在,但尚无证据说明这些文化在政治和商业上有久远的联系。这样,问题就在于我们怎样理解这些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对发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内的各种文化的社会变化起了怎样的作用?
上述材料不足以论证这些文化间的相似点是政治统制、大规模人口移居或某种方式的传播的结果。我认为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几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有局限的,而局部区域的相互影响可能发生,这种观点已被用来解释发生于欧洲青铜时代早期的社会变化。我们可以把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似点解释为观念上的相似,他们的思想观念没有任何明显意义地附着在器物(如陶器与其他装饰物)上,在其区域内传播。尽管在基本平等的前提下社会内部的发展需要某些外来因素的刺激,但贵族的产生解释了在没有外来因素入侵的情况下,这种看似迅速的进程是如何发生的。
我认为这一观点可以作为研究这一地区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进一步的研究有关地区间的交往(原料和制品的流动)和这些交往在当地所起作用的具体证据以及对当地政治和社会体系的更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研究中还应包括对冲突在社会形态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按照Carneiro的观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战争,人类开始从结构单一的小的自治团体开始,超越了微弱的君权统治阶段,通过自身改造,渐渐地深入到复杂的社会阶段[18]。在很多夏家店下层遗址都发现了防御工事,这可以理解为其周围普遍存在冲突,头领能够攫取个人权力并使其地位制度化的证据;另一方面,或许还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冲突的增加是集权强化的结果,反之则不成立。评价这些观点,必须有新的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年表的产生,以便能够观察到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一进程中不同年代社会状况的比较,诸如城址形制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冲突的增加、个人地位和财富差异的加大等,可能有助于对引起和影响社会进程的有关问题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