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围坊三期文化兴起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外来文化成分而形成的[136]。随着燕国建立而到来的西周文化对围坊三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初期的燕国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分布区内的殖民地。张家园上层文化存在的主要时段是西周,这时在唐
山地区也许可以单独划出一个“古冶类型”[137]。随着燕国的发展,本地文化的原有居民逐渐被融入燕文化之中。但是东周时期燕山山地的河谷中仍不断有东来的人群活动,使冀北地区的文化呈现万花筒的格局。
注 释: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41页。
[2] 《大草原の骑马民族——中国北方の青铜器》,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
[3] 陈立柱:《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 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5]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6]
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初载于《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合刊,后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7]
在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初载于《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5年,后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8] 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9] 朱泓:《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古人种学研究体系》,《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同注[7]。在后来正式发表的这批颅骨的研究报告中,潘其风对此表述为:前一组接近东亚蒙古人种,后一组的“主要种族成分也与东亚蒙古人种接近,但……表现出存在着北亚蒙古人种的基因成分”。潘其风:《大甸子出土人骨的研究》,《大甸子》附录一,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
在体质人类学上,从颅高和颅长的比值把颅型分为“低颅或称圆颅”、“正颅”和“高颅”,从颅长和颅宽的比值把颅型分为“长颅”、“中颅”和“短颅”,从颅宽和颅高比把颅型分为“阔颅”、“中颅”和“狭颅”。
[12]
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2001年8月在长春举行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未刊稿。
[13]
严文明:《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有关问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14]
[俄]捷别茨:《苏联古人类学》,1948年,莫斯科。[俄]戈赫曼:《外贝加尔古代游牧人的人种特点问题》,《苏联民族学》1967年第6期。[俄]马莫诺娃:《外贝加尔匈奴人的人种学》,《民族史中的人种演进过程》,莫斯科,1974年。
[15] 杜门:《蒙古匈奴人的人种特征》,《蒙古的古代文化》,新西伯利亚,1985年。
[16] 韩康信:《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17]
[俄]捷别茨:《苏联古人类学》,1948年,莫斯科。[俄]戈赫曼:《外贝加尔古代游牧人的人种特点问题》,《苏联民族学》1967年第6期。[俄]马莫诺娃:《外贝加尔匈奴人的人种学》,《民族史中的人种演进过程》,莫斯科,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