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考古专论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魏 坚 崔 璇

  生产工具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骨器和陶制品。大型石器多为磨制,其次是琢制,打制的较少。器形有厚体宽刃斧、长方形或半月形单孔刀、宽体单孔铲,以及锛、凿、杵、球、纺轮、砍砸器、磨石、磨盘、磨棒等。细石器有刮削器、钻刻器、镞及石核、石片等。陶制品有铲、刀、纺轮等。另外,在清水河串刀遗址和准格尔寨

子上遗址,都发现集中生产石环的情况,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表明手工业生产的相对集中和专业化生产的出现。此外,在属永兴店晚期遗存的二里半遗址M1,出有一件铜环,当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永兴店遗存的日用陶器,以泥质灰陶与夹砂灰陶为主,并有少量泥质黑陶、泥质红褐陶和极少量的砂质灰陶。主体纹饰为绳纹和篮纹,并有压印纹、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镂孔等配合施用。亦见少量彩陶,均红彩。篮纹多施于制作盛器的泥质陶,绳纹多施于制作炊具与瓮类的夹砂陶,磨光多见于豆、斝、器座、器盖及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划纹、压印纹,多施于磨光器物和一些器物的磨光部位。器类有斝、鬲、甗、盉、瓮、罐、盆、钵、豆、尊、壶、杯、器盖、器座等。典型器物为鋬手鬲、带腰隔的甗、单把斝、敛口广肩瓮、大口弧腹瓮、高领折肩壶(罐)、大口尊、高足镂孔浅盘豆、花边口夹砂罐、凸棱口沿斜腹盆等。此类遗存可分为以永兴店遗址为代表的较早阶段以及以白草塔和二里半部分遗存为代表的较晚阶段。

  永兴店一类遗存同阿善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同时受到了来自晋中和冀北同时期文化的强烈影响。该类遗存同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应分属不同的发展谱系。过去,对这一类遗存并未有过统一明确的称谓,而较早发表的大口一期文化,不仅遗迹不清,陶器残破,且将生产工具等又归并到大口二期中叙述,很难反映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故不宜采用此名称,而应以遗迹现象清楚、出土遗物丰富、文化内涵又较单纯的永兴店遗址为代表,命名此类遗存为永兴店文化。

  (七)客省庄文化系统遗存

  目前已发现三处此类遗存。一处是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以单耳鬲和双耳罐为特征的一批墓葬资料108;一处是包头市西园遗址第四期遗存;一处是伊金霍洛旗白音敖包墓地109。目前发表器物的仅有朱开沟和西园四期遗存。

  朱开沟1~4段以单耳鬲和双耳罐为特征的遗存,目前仅见于朱开沟和白音敖包墓地。朱开沟墓葬所出陶器在朱开沟居住址中几乎不见。这批陶器的器类有单耳鬲、单耳罐、双耳罐、双大耳罐、高领罐(壶)、深腹盆、单耳碗、豆、簋、尊、盉、壶等。特征是,鬲为高领,单耳,领部光素,领以下大多饰方格;纹单耳罐与双大耳罐器表均经磨光;高领罐为大口,折侈领,粗颈,斜肩下折,收腹,小平底,肩有纹饰而腹部光素。 

  西园四期遗存,发现的窖穴为长方形覆斗状。陶器为夹砂红陶、砂质红陶和泥质灰褐陶。器表除了素面磨光以外,纹饰多为竖直线条状篮纹,并有绳纹、划纹、指甲切纹。可辨器种有小口高领广肩瓮、小口鼓腹罐。

  这类陶质以夹砂、砂质红陶和泥质灰褐陶为主,以高领单把鬲、双大耳罐、高领鼓腹罐和长流盉为主要特征的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的前期遗存中不见其踪迹,特别是与处于同一地域的永兴店文化无承继关系。类似的器形见于三里桥龙山文化110,特别是见于陕西的大辛村111
姜寨112、康家113和双庵114等遗址的客省庄文化遗存。就其陶色来看,更接近于客省庄文化的双庵类型115。因此,此类遗存当是客省庄文化系统北上河套地区的遗存,年代应属龙山晚期阶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