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考古专论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魏 坚 崔 璇

  此类遗存的年代,在同其他文化遗存有层位关系的阿善、西园、白泥窑子、官地、鲁家坡、白草塔等遗址,均晚于白泥窑文化遗存,又早于阿善三期遗存。其年代跨度为公元前3700~前3000年,上限年代不会超过公元前3800年59。

  这类文化遗存对居住址的选择,与当地

的白泥窑文化相同。在白泥窑子和大坝沟遗址还发现一条环绕居住址的壕沟。房子均半地穴式,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也见梯形,居住面用泥抹,大多经烧烤。室内多设双灶,圆形坑灶在前,方形地面灶在后。门设在前墙中央,多为凸出的斜坡或台阶式门道。房子附近的窖穴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都是竖穴,有的在室内设袋形窖穴。

  生产工具也是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细石器共存,并有骨、角器和陶制工具。石器有斧、铲、刀、锛、凿、石钻、球、磨盘、磨棒、砍砸器、盘状器、纺轮、磨石、台体状凹形器。细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镞,以及石核、石叶、石片等。陶质工具为大量的铲、刀和少许纺轮。骨器有锥、针、镞、匕、嵌石刃刀、嵌石刃剑、槽形尖状器和亚形器等。典型器具,断面呈椭圆形的窄首宽刃石斧、双孔或两侧缺口刀、梯形小石锛、月牙形磨棒、椭圆形凹体磨盘、台体状凹形器、嵌石刃骨刀和骨制亚形器等。

  庙子沟一类遗存的生活用品有日用陶器器皿和簪、项链、陶环、石环、玉佩、蚌螺类串饰等装饰品。陶器分泥质、夹砂、砂质三类,以泥质为主,均系手制。陶色繁杂,有褐、灰、红、黄、黑、白诸色。泥质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篮纹;夹砂陶主体纹饰以绳纹为主,有的并见方格纹与线纹,配合主体纹饰的有附加堆纹、划纹、压印纹、连点纹。彩陶较为发达,彩色有红、褐、黑、紫、赭诸色,纹样有方格网纹、鳞纹、涡纹、曲线纹、垂弧纹、直线纹、三角纹、锯齿纹、椭圆点、草叶纹等,常见内彩和复彩。器耳发达,多环状。器类有侈沿鼓腹罐、大口平唇罐、筒形罐、小口双耳壶(罐)、喇叭口尖底瓶、侈沿曲腹盆、敞口折腹盆、曲腹钵、折腹钵、漏斗、器盖、小杯、偏口壶等。其中,筒形罐自东而西递减,至鄂尔多斯腹地少见,喇叭口尖底瓶自西向东渐少,到岱海、黄旗海两湖地带不见。

  这类遗存未发现墓地,在庙子沟遗址发现有利用居住址内的窖穴、灶炕和居住面埋葬死者的现象。房子附近的长方形坑内有多人合葬、双人合葬和单人葬。多人合葬中有儿童与成人合葬的现象。房内的圆形窖穴内发现的均为单人葬,许多未成年个体多被埋在室内的灶坑里或居住面上。死者头向不定,多侧身屈肢葬。随葬品多者10余件,有的仅以几块陶片盖身,儿童和女性有的佩带环饰和蚌螺类制作的装饰品。此类墓葬多属非正常埋葬。

  庙子沟一类遗存的经济类型是以原始锄耕农业为主。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羊、牛。捕猎的野生动物有鹿、狍、獐、虎、野山羊、羚羊、牛,以及鱼、龟、鸟类等。

  此类遗存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白泥窑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庙底沟、红山等文化的因素,在仰韶晚期逐步形成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而完全有别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此许多学者已多有论及。庙子沟遗址在同类遗存中发掘面积较大,文化内涵单纯,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均较丰富,因而颇具代表性,故将此类遗存命名为庙子沟文化是较为适宜的。在庙子沟文化分布范围内,据地域性差异,又可分为庙子沟、海生不浪、阿善二期三个小的区域类型,并均可进行分期,因已有专文论述60;此处不再详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