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善文化遗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将此类遗存定为“细石器文化”[61];六七十年代,或称之为“龙山文化”[62],或谓“龙山文化早期类型”[63],或称“石佛塔类型”[64
];80年代初发掘阿善遗址后,又称“阿善三期文化”[65];随后,又提出定名为“阿善文化”的建议[66],或称之为“阿善文化”[67],并有专文论述了阿善文化[68]。目前,也有人将阿善三期早段遗存划归“海生不浪文化阿善类型”,而将阿善三期晚段遗存作为“老虎山文化”的组成部分[69]。
阿善三期一类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的分布区域,北起阴山,南迄河曲,西至鄂尔多斯腹地,东至南流黄河以东,范围较庙子沟文化缩小。早期的中心地带似在河套东北部,晚期则退居到河套北部的大青山南麓。发现遗址点的盟(市)旗(县)包括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除了已经综述过的遗址以外[70],近年又发掘了准格尔旗小沙湾[71]、官地[72]、寨子塔[73]、白草塔[74]等遗址。据已经发表的器物,准格尔旗油房、倒庆坝、大树湾、烂窑圪嘴等遗址[75]也系此类遗存。岱海与黄旗海两湖地带,迄今尚未发现此类遗存。
阿善三期一类遗存的年代,在大青山前的阿善与西园两遗址,
均晚于庙子沟文化遗存,又早于年代相当于三里桥龙山文化的西园四期遗存;在黄河两岸的白泥窑子和白草塔遗址,也晚于当地庙子沟文化,而又早于龙山阶段遗存;在鄂尔多斯腹地朱开沟等遗址,此类遗存也是处于庙子沟文化与龙山阶段文化遗存之间。据此推测这一类遗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之间。阿善遗址测得阿善三期早段偏晚阶段的三个年代数据,为公元前2875~前2755年[76]。白泥窑子遗址的此类遗存年代数据也为公元前2885~前2500年[77]。
早期的房子多为半地穴式,也有沟槽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平面多梯形或长方形,进深多大于间宽。居住面泥抹并经烧烤呈硬面。门设在前墙正中,有凸出的斜坡门道。室内灶址对着门,多单灶,以方形地面灶居多。有的房内还设壁龛。房子附近有圆形或方形窖穴。生产工具分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大型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刀、铲、锛、凿、砍伐器、盘状器、敲砸器、凹形器、刮削器、钻刻器、镞、刀刃等。陶制品主要是用陶片改制的刀、铲及直接烧制的凹形器和纺轮。骨角器有锥、刀柄、铲、凿、矛、鱼钩、亚形器等。其他日用品与装饰品有骨质的针、针筒、匕、簪、板,以及石环、陶环、坠式云母片等。陶器器皿均系手制,分泥质、砂质、夹砂三类。以泥质陶为主,灰色陶居多。主体纹饰为篮纹,也见少量方格纹和变色彩绘纹。配合主体纹饰的有附加堆纹、压印纹、划纹、连点纹。器形有瓮、罐、盆、钵、瓶、壶、杯、盘、豆、器盖和器座等。
偏晚阶段的居住址周围普遍出现石筑围墙,即原始城堡。城堡面积一般1万平方米左右,大的有2万多平方米,小的仅数千平方米。城堡内的地面石建筑大多为房子,也有被认为是祭坛和“大房子”之类的大型公共设施。大型基址均建在险要部位,有的面积竟达300多平方米。晚期的房子多为单间,亦见个别双间。面积大的50~60平方米,小的10余平方米。房门亦在前墙正中,有台阶出入。房内依墙设柱础石,居住面泥抹或垫土,单灶靠近门。房子附近设方形竖穴窖。生产工具所用石料截取齐直,大型磨石和磨制石器增多,石器精良而规整。石斧截面多呈矩形,有扁体磨光单孔石铲和直接烧制的陶网坠。除延续早期已有的骨柄石刃刀以外,也见骨柄石刃短剑。骨勺、牙饰和蚌饰也是早期未见的。针筒和石刃刀的骨柄上刻画出纹饰或符号。陶器仍系手制,烧制火候增高,色泽纯正,质地坚硬,器表磨光的增多,仍以篮纹为主。尖底瓶逐渐被平底瓶取代,彩绘陶不见,新出现豆,未见鼎、釜灶和三袋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