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大系研究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童恩正

  (二)农作物的品种

  中国南方与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品种不同,也是南北文明发展途径不同的原因之一。

  中原龙山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所有的谷物中,粟是最耐干旱的一种,其对水的消耗仅及大麦的一半。如果遇到长期干旱,当燕麦减产至75%时,粟的产量仍可达90%以上

37。这种作物对耕作条件要求不高,适于粗放种植。在中原地区广布疏松黄土的条件下,使用石、木、蚌、骨等原始工具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加之粟的生长期短,每年四到五月播种,九月中旬到十月即可收获。这段时期黄河中下游正好降雨较多、温度亦较高,从而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灌溉。因此,即使在新石器时代耕作技术落后、又未能掌握灌溉技术的情况下,这种作物也能保持稳定的产量,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从而为文明的出现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除此以外,北方的植被也与南方不同。何炳棣先生曾指出:“文献和地质研究互证的结果之一,就是黄土区域的森林大多限于山岭、阪、麓和平原上比较低湿的地方。一般的黄土高原和平原是自古未尝生长过森林。”38这也就是说,当中原地区的人民因人口增加而需要扩展耕地时,不会遇到南方那种大规模清除森林的困难。

  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稻。一般说来,稻是一种需要精耕细作的作物。除了一定的气温条件以外(一般要求在25℃~33℃之间),稻的栽培还要求充足的水分。在其生长期中,每棵稻每日所需要的水分大约在5.6至20.4毫米之间。所以田地蓄水不但要求一定的深度,而且蓄水的时间也要延续三至四月之久。这样一来,在采用人工灌溉以前,其产地就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只能集中在河湖溪流旁边低洼之地或沼泽周围。所以稻作农业在南方虽然开始得很早,但是在人工灌溉技术发展以前,大规模的普及始终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产量支持分散的小村社的生计尚可,要支持更大范围的城市和国家,则难以做到。在南方,由于植被和地形的特点,水利灌溉事业,是进入历史时代以后、在普遍使用铁制工具的基础上才开始的。它应视为文明产生的后果,而非产生文明的前提。

  其次,稻的栽培对于光照也非常敏感,特别在扬花至成熟两个阶段,理想的太阳辐射强度是每平方厘米250~500卡39。所以开辟稻田的首要条件是砍伐森林,消除荫蔽。而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又必须使用铁制工具才有可能。这一条件,同样也是处于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所不具备的。

  最后,即使在具备人工灌溉系统和铁制工具的情况下,由于稻田要经常储存一定的水层,所以土地必须经过平整改造,修砌田塍。为此,畜力牵引又是不可缺少的40,根据历史记载,江南地区牛耕的广泛使用,是在东汉初年(公元83年)41,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稻谷生产在江南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中国南北方文化,以生产力水平而言,在作物栽培、工具种类、家畜品种诸方面都是相差不大的。这就从一个方面(并非全部方面)决定了它们基本上在同一时期,进入了文明出现的前夜。而在此以后的发展中,由于两种农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有明显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南北文化的重大差异。

  在黄河流域,当社会分工进化或人口增加而需要增加产量时,可以单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取得,并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的投入和新工具的采用。这就是为什么从夏代到西周,当中原的农具始终停留在石器或木器的阶段时,社会却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在这一千余年中,中原农业没有进步,只是比之于社会进步来,这种进步没有那么急剧而已。


1234567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