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大墓所出精美的随葬品,涉及陶、木、玉、石、纺织诸部门,有些产品的制作,如鼍鼓、彩绘盘等,不但不是家庭业余生产者所能胜任,即使在专业工匠中,也还需要不同工匠如皮革工、木工、彩绘工、陶工之间的配合。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为贵族阶层服务的专职工匠存在。而贵族、巫师和专职工匠之能够脱
离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而生存,又证明了当时社会上已有一套产品再分配的制度。这是权力机构出现的证明,显然,这实际上已经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了[10]。
龙山文化中某些制作仪式用品的原料(如鳄鱼皮)不产于本地,这又证明当时长途贸易之存在。根据帕齐克·卡奇(Patrick
V.Kirch)的研究,在酋邦社会中[11],此种仪式用品之交换,除了获取物资本身以外,尚有加强中央酋长与地方酋长联系的作用[12]。中原地区在进入历史时代以后长期成为东亚大陆的政治中心,在此之前必有一发展的阶段。陶寺的发现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研究的线索。
中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房屋两种,居址集中而规模甚大,其人口密度无疑超过其他任何地区的文化。如陶寺遗址总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13]。在河南汤阴遗址,发掘面积1483平方米中揭露出房基46座[14],后岗遗址在6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38座房基[15]。大规模的村落和墓地,都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基层组织是氏族。
城市的出现,乃是国家和文明出现的另一个标志。中国城堡的最早发现,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仅在河南一省,即有开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安阳后岗、偃城郝家台等处。城墙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防御,由此反映出战争的频繁和正规化。
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这已经是没有疑问的事[16]。更有意思的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毛笔书写的文字,也出现在陶寺的一件扁壶上[17]。
中原龙山文化的历史,已经可以与文字记载相印证。无论从活动时代和活动地域方面,中原龙山文化都与历史上“五帝”的事迹相符合。所以综合考古资料和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复杂社会,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中原龙山文化的居民逐渐以部落为主体,以“城”为核心,发展成古史中所谓的“国”或“邦”。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时有万国,《尚书·尧典》记载尧有万邦[18]。这里所谓的“国”或“邦”,应该是指国家最早的形式——酋邦。其后,以黄帝为首的酋邦逐渐吞并周围的异姓部落或酋邦,构成更大的政治实体。《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又记尧舜“流共工於幽陵”,“放驩兜於崇山”,“迁三苗於三危”,“殛鲧於羽山”,描写的即是这一过程。《史记·五帝本纪》又言:“自黄帝至尧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明确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继嗣关系。到禹时,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并且使黄河中下游地区自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其后连续达两千余年之久。
公元前三千纪的南方社会
当中原龙山文化繁荣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长江流域的中下游,也有若干区域性的文化在发展。与黄河流域相比较,它呈现出一种类型多、地方性强的特征,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之内,在长江下游,我们选择良渚文化作为代表;而在长江中游,则以石家河文化作为代表。
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平原,南至浙江杭州湾,北达江苏北部,西到南京附近,中心在太湖平原及其邻近地区。目前已发现遗址一百余处,已发掘者三十余处。其时代根据13个放射性碳素数据的统计,约在公元前2800~前1900年之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