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牛河梁遗迹的全貌还不清楚,但是,仅这些已发表的资料,包括祭祀建筑遗址、积石建筑遗址和陪葬玉器墓等在内的调查发掘报告,就不但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且还使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结构复杂的有真人大小[33]神像的祭祀建筑遗址的发现也
是第一次的话,那么表现出种种形态的积石建筑遗址和多种情况的石棺墓群大规模地合成,这一规模巨大的遗迹在红山文化中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这在今后进行的调查发掘工作中和相应的研究中不能不引起注意。
先红山诸文化的发现
在第二章谈到红山文化的研究现状时,笔者作为保留问题之一的,即是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在《发现与研究》中,把过去关于红山文化的渊源的见解汇总成四说[34]。1.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仰韶文化的地方变种。2.红山文化是河北磁山文化的继承。3.红山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两种文化因素,或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触后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4.该地区一种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由于后来考古调查发掘的进展,在年代上先于红山文化的诸文化相继被发现。但是,这些文化的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文化继承关系还有很多不甚明了的地方,在此把这些文化总括称为先红山文化的诸文化,以此作为搞清楚辽西地区史前文化情况的线索。
(一)兴隆洼遗址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1983~1984年间调查发掘[35]。遗址在村东南1.3公里的牤牛河上游,在一高出四周约20米的丘陵西侧边缘上。丘陵从东北到西南、从东南到西北,分别被长183米、宽166米的沟围起来,中间是挖有环壕的聚落,沟宽1.5~2米,深0.55~1米。这条沟深深地切入了红山文化的居住址。环壕内的居住址据说有11~12列,每列有10座左右。调查发掘了其中的7座,每座都是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最大的为8.5×7米,最小的为5.1×3.8米,中间有灶址,有6个柱穴。
出土陶器是夹砂褐陶,胎厚重,火候低,易坏,系用泥条盘制,平底。器形只有深腹钵形和浅腹钵形。深腹钵高10~45厘米,大平底、直腹、侈口。纹饰在口沿以下施数段凹弦纹。凹弦纹带下沿或中间为附加堆纹,其下器腹部分,全都用刻画线施以斜方格纹、席纹、压印“之”字纹或“坑点纹”。浅腹钵在圆形鼓腹部施有六段旋转斜格子纹带。
石器多为打制,器形也很大。亚腰形石斧长10~20厘米,环状器直径8~10厘米,都不太厚,还有砍砸器,磨制品中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等。石磨盘呈不规则形状,宽25~30厘米。磨棒为长26.7厘米的棒状,直径5.9厘米。石斧长10.6厘米,厚2.4厘米,刃部呈蛤蜊状。还有单刃的小型石凿、用途不明的棒状器。骨器种类也很多,有锥、匙形器、棒状器和一侧有倒刺的钻等。骨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镶嵌刀刃的扎枪,扎枪的一侧和一头磨出刃,另一侧制出槽,镶嵌上石条[36],出土时枪上还留有三片。石条长1~1.8厘米,宽3~4毫米,厚1毫米,呈短竹筒形。扎枪因中间断了,所以全形不清楚。除此而外,遗址还出土了数量很多的鹿骨和猪骨以及胡桃。据C14测定为公元前5300~前4900年[37],表现出这个地区最古老的年代。
据说兴隆洼遗址和同一系统的遗迹分布几乎与红山文化的分布重合,但这些多是依据地表采集的资料。在北部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富顺永遗址、东部的哲里木盟奈曼旗福盛泉五号地点、哲里木盟通榆县霍林河附近所能指出的资料惟有陶片而已[38]。把向西和向南的范围限定的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遗迹[39]出土了陶器口沿部分的残片三片,器形是深腹钵,有大小之分。如把含有细石核等出土了上述陶片的壕沟作为和兴隆洼遗址是同一性质,也许是可能的,但是,其他的壕沟、居住址也都和兴隆洼遗址是否为同一性质,这还有必要加以详细的研究[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