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维纳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北部都有广泛的发现。红山文化的发现是其最东端的发现,这使人们预想到在其背后存在着细石器文化传统。从旧石器时代极端变形的孕妇像到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像,其姿态多种多样,但是,不论其在哪里出现都是为祈祷丰饶的。弄清楚包括女神庙的神像
[66]在内的那些具体的祭祀活动,对于统一阐述红山文化的性质是必要的。
结 论
已故的夏鼐先生根据C14的年代测定,分别弄清了几种文化的年代,并以此基础,于1977年在《考古》第4期上[67]确定了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系列并列的、与之同样古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姆渡——马家浜——良渚的新石器文化系列。相对于黄河流域的粟作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的第二新石器文化系列是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
这篇论考发表以后,在时至今日的10年时间里,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研究获得了更新的发展。以裴李岗、磁山文化为首的先仰韶文化的发现即是其成果之一。本文所涉及的辽西地区新开展的新石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成果之一。
辽西地区最古老的兴隆洼文化在C14所测定的年代上,表现出了和黄河流域最古老的裴李岗、磁山文化相匹敌的古老。其文化内容,如前所述,表现出了浓厚的具有定居倾向的采集先民的情况:陶器只有种类极少的煮炊用具,有镶嵌石条的扎枪,细石器使用广泛。这反映出和目前任何一种新石器文化都不相同的独特的文化性质。
继之,小山文化这时已明显地看到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影响。陶器种类增加,使用质地灵活,纹饰以继承兴隆洼文化传统的“之”字纹和用刻画线组成的勾云纹为主。但是,在工具中,依然能看出细石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细石器,依据石镞的制造方法,把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的石条镞和西部地区的三角镞区分开已成可能,这也就指出了小山文化和赵宝沟类型能区分开的可能性。
从小山文化到红山文化约有一千多年的年代差,但是陶器形态的类似、“之”字纹、勾云纹的一致性等,使追寻两者的序列关系有了可能。小山文化中由刻画线组成的勾云纹在红山文化中以彩色纹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使用细石器的传统在红山文化中也确确实实继续地保持着。这样,在辽西地区一带,从兴隆洼文化到小山、红山文化的两千数百年间,就能追寻出文化序列。这个文化系列具有以细石器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独特性,它与到目前为止已清楚了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系列完全不同,成为独特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第三文化系列,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个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也就能得出结论,保持有细石器文化传统的兴隆洼文化就是其起源。小山文化以后,虽然有了农耕文化的传播,但不是完全的农耕社会,这里依然是继续保持细石器文化传统的独特地区。
在这一地区,农耕问题依旧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兴隆洼遗址是否存在农耕是一个大问题。如前所述,综合陶器、石器两种情况,兴隆洼文化先民的生活是以采集为主的,从事农耕的可能性很低。
据近年来的调查发掘成果,红山文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其一就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动物形为主的,加上勾云形、筒形的红山文化玉器和从华北到华南农耕地带的玉器几乎一致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我们考虑这些玉器在红山文化中起什么作用的时候,重点应放在依然继续保持的强烈传统即细石器文化传统上,也应注意仿照动物的玉器形态,重视和农耕礼仪不同的采集社会的礼仪因素,这样解释我想也许不会招致牵强附会的非难。我认为,只有重视这些被发现玉器的性质,才能开始有助于阐明以牛河梁遗迹为首的大规模祭祀建筑遗址和积石建筑遗址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