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些观点来解释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在进入文明起源阶段后,为什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国家阶段发展,自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不能解释良渚文化为什么会自行消失。而且,这种观点对于长江下游赣江流域的清江吴城商城和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也是不适用的。因为这两支文化已完全进入了文明国家阶
段,时代是在商代,在某些方面其文明的程度完全可以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看来,解释长江文明为什么会出现断续发展的演进轨迹,仍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有关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出土和理论的深化。由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因此继续探索长江文明的演进轨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上古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这里我们愿引用童恩正先生文章的结束语作为本小节的结语:
中国南北古文化的发展存在差异,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探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才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可以想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将会刷新既有的许多认识,而随着这些新认识的日渐积累,最终将使重新改写中华文明史的课题摆在我们一代学人的面前。
文明起源过程中,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异同
学术界曾将判断是否出现文明的要素概括为青铜器、城市、礼仪中心和文字四个方面。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事实上,文明起源具有区域性和多样性。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区域的文明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物化形式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分别归纳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物化标志物。因此上述青铜器、城市、礼仪中心和文字四要素,并不能作为绝对统一的标准而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中美洲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没有铜器的文明;而南美洲秘鲁的印加文明,虽已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式的国家,却没有文字的使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诺姆文明不是以城市或都邑而是以灌溉区的修建和划定来体现,为了表明古埃及文明的这种个性,有学者称埃及文明为“没有城市的文明”[5]。
这种情况不仅在世界古文明起源与形成发展过程中是这样,在中国也是如此。以往由于大家的视线只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文明这一点上,而中原文明又都具备上述文明四要素条件,因此,有关讨论便不再展开。如今,随着考古发掘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入,中华文明多源并起,如同满天星斗,互相辉映的景象已为大家所熟知。因此,搞清楚不同区域文明的不同发展轨迹及其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物化形式(文明要素),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在本节,我们试以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例,试做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