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有许多民族,这就是《史记·匈奴传》中所记的“百有余戎”,其大者有山戎、东胡、匈奴,各有悠久的历史。
山戎在燕之北,常侵燕、齐,《史记·匈奴传》:“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禧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史
记·燕召公世家》:庄公“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
《史记·齐太公世家》:禧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这些文献,均记山戎伐燕伐齐的史事,说明山戎是北方较强大的民族。
东胡在胡之东,故曰东胡,亦当燕之东北地,常侵燕。《史记·匈奴传》:“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二世时东胡强盛,向冒顿索取千里马、阏氏和瓯脱,“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可知东胡之于燕于匈奴,是均构成威胁的民族。
匈奴在云中、雁门、代三郡以北与大漠之间,秦、赵、燕三国边匈奴。自西周以来,已很强大,时扰周室,《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自故,猃狁之故。”吟咏了侵扰之苦。《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猃狁于夷。”记载了征伐猃狁的情况。至冒顿自立为单于,破灭东胡王以后,《史记·匈奴传》:“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建立了政权,在北方民族中,首先以游牧经济,进入了文明阶段。
山戎、东胡、匈奴这三个北方民族,都是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史记·匈奴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骡、驶騠、、弹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以其常畜为马、牛、羊,但也有一些奇畜。而匈奴的冒顿,更以马的颜色编队,西方皆为白马,东方皆为青龙马,北方皆为乌骊马(黑色马),南方皆为骍马(赤黄色马)[1],可见畜马之盛了。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也有一点点农业,山戎有冬葱和戎菽,菽为豆属,并移植齐国,玉皇庙也发现有黍。东胡的裔族乌桓,《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其土地宜及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子,至十月而熟。”可知东胡这个族系有和东墙,夏家店上层出土的猪骨,也与农业有关。至于匈奴,《汉书·匈奴传》:“师古曰匈奴中亦种黍。”又知匈奴有黍。山戎、东胡、匈奴虽然主要是游牧经济,但是都有了微弱的农业,这种以游牧经济为主,也有点微弱农业,是我国北方民族经济的特点,那种以为北方民族只有游牧经济的理解,是不符合实际的。
那么北方民族的游牧经济是怎样起源的呢?约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长城地带以北的细石器,即代表游牧经济。
第二种意见,是先有畜群,后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