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红山·辽西文化
辽宁史前考古与辽河文明探源


郭大顺

  关于红山文化的流向。

  在当地已分辨出一种“后红山文化”遗存,又称小河沿文化,以内蒙古东南部的小河沿白斯朗营子遗址和大南沟墓地为重要22。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过渡性质,如彩陶渐渐减少,图案趋向简化,磨光黑陶渐次增多,出现大量新因素,如圈足器、盂

形器、朱绘、彩绘、方格纹、篮纹都是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表现出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

  但这类后红山文化遗存,在辽西地区分布稀少,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繁盛形成强烈对比,这从一个侧面暗示,红山文化的流向,除了在当地有所延续以外,主要部分似有向邻区移动趋势,种种迹象表明,向南移动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辽宁地区史前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提出了以辽河文明为代表的北方古文明问题,它与黄河文明交相辉映,相互作用,成为五千年前后中国上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苏秉琦先生给予精辟解释,他认为,源于渭水流域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与源于大凌河流域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在距今六千年间各自从自己祖先衍生或裂变出优生支系,它们在河北北部的桑干河上游相遇,在大凌河流域重合,产生了以坛庙冢为象征的文明火花,又南下在距今四五千年间在晋南与来自四方的其他文化相聚,形成“中国”本土的基础23。这里提出的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裂变、碰撞、融合,从黄河流域到辽河流域的先后发生,与古史传说中“五帝”的活动相吻合,而辽西古文明时代相当于五帝前期,这就增加了五帝前期有关历史人物和古国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数十年为历史考古界所梦寐以求的中国古史传说与考古文化有机结合在辽河文明探源中有了新的突破的事实,充分表明辽河文明在中国上古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

四

  辽宁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识,特别是五千年前辽河文明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史前考古和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必然对整个中国东北以至东北亚古文化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如积石冢问题,以往所知辽东半岛四千年前后有积石冢,红山文化的发现把积石冢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五千年前,也把东北亚地区长期使用这种结构墓葬的来源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但其间时间跨度很大,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又如人体塑像在红山文化已十分发达、成熟,有已提出与日本绳纹时代土偶以至南美洲史前陶塑人像的关系问题,玉器在中国东部地区史前文化中颇发达,除红山玉外,主要为东南沿海的良渚玉,文化虽属不同系统,但红山玉早于良渚玉,有人认为后者曾受到前者影响24,那么海东的玉器与此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等等。为此,我们以为,辽河文明的提出既为探讨东北亚古代文明的渊流提供了依据,也提出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新问题,这也正是我们要与日本学者和各国同行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说明:1991年3月9日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教研室讲演稿,载于《九州考古学》66号,九考古学会。

  注 释:

  [1] 苏秉琦:《燕山南北地区考古——1983年7月在辽宁朝阳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文物》1983年第12期。

  [2] 贾兰坡:《古人类学上的难解问题》;吕遵谔,《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和意义》,均见《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张镇洪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85年2月第4卷第1期;黄慰文等:《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人类学学报》,1986年8月第5卷第3期。

  [4]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诸问题》,《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