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以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与穿流其间的辽河水系而北联蒙古草原,南接华北平原,漫长的沿海地带形成“环渤海”的北翼并向东北亚延伸。特殊的地理优势使辽宁地区成为古文化的生长点和交汇区,在中华古文化形成史、特别是文明起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古文
化的重心所在[1]。
一
辽宁省的田野考古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考古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本世纪70年代以来,辽宁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进展较快,在初步建立分区、编年基础上,对文化发展过程、特征、关系也逐步有了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辽宁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早、中、晚期都有发现。早期的金牛山洞穴遗址,时代在距今30万年左右,相当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中晚期,人的体质形态却有较北京人为进化的特
征[2]。晚期的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距今4万~2万年间,时代相当于北京山顶洞人遗址或稍早,出土的穿孔骨针、装饰品等也近山顶洞人,而穿孔技术、工艺以及鱼镖的使用,都表现出高于山顶洞人的水平[3]。
新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于辽西山区和沿海,一般分为辽中与辽东两个大区。辽西区又可分为辽西山区和辽西走廊区,并初步建立了查海·兴隆洼文化—红山诸文化—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编年。辽东区又可分为辽中区和辽东半岛区,其中辽中区有新乐文化和扁堡文化早晚两种,辽东半岛面貌不单一,暂以小珠山遗址划分的三个阶段和后洼下、上层文化为代表。(见下表)。其中以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遗存的普遍发现为重要,这样辽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可以分别与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对应起来,说明辽河流域古文化与黄河流域是同步发展的自成系统又关系密切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在某些阶段可能表现出高于黄河流域的进步性。对北方史前文化的这一新认识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突破[4]。
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
文
地
化
类
区
型
年 代
|
辽西地区 |
辽东地区 |
辽西地区 |
辽西走廊区 |
辽中区 |
辽东半岛区 |
10000
9000
8000
7000 |
?
查海——兴龙洼
文化 |
类查海文化 |
|
|
6500 |
赵宝沟文化 |
|
新乐文化 |
后洼下层文化 |
6000 |
红山文化前期 |
类红山文化 |
|
小珠山上层文化 |
5500 |
红山文化后期 |
|
|
小珠山中层文化 |
5000 |
富河文化 |
|
扁宝文化 |
后洼上层文化 |
4500 |
后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 |
后红山文化 |
|
|
4000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
于家下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