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河文化[17]。集中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两岸。以相当成熟的细石器、打制石器和“之”字纹长筒形罐、圈足钵为主要特征,较红山文化表现出更多畜牧经济特点。已知红山文化在西拉木伦河北仍有较多分布,而在西拉木伦河以南,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老哈河流域。富河文化的年代在距今
5000年前,文化面貌与红山文化多所接近,当是两种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西拉木伦河两岸地带交错分布,共存影响的关系。
此外,在西拉木伦河北岸还发现一种以彩陶大罐为主要特征的遗存,其图案与红山文化相近。另有一种以素面筒形罐为主要内含的遗存也已发现多处(新井遗址C14测定在公元前4000年前,见《考古》1990年第7期)。它们都当与红山文化有一定关系。
在一定地域,同时有几种文化类型交错存在,在其他地区也有反映,如仰韶文化的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的共存关系,但具有如此复杂的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统的诸文化遗存共存,且始终以红山文化为其主干,形成“红山诸文化”,却不多见。这是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优势。
其次是与周围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相互作用。
彩陶是红山文化不同于辽西红山诸文化及辽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器形、花纹既有自身特点,又都接近仰韶文化,一般认为,早期近后岗类型,晚期近庙底沟类型。在河北北部的桑干河上游更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晚期的接触关系。有人认为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接触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农牧兼营文化之间相互吸引的结果,其间的关系要高于与其他周边文化的关系[18],这种特殊密切的关系,对红山文化主要内含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至于红山文化所具有的北方文化因素与蒙古草原文化的关系,人体塑像的发达与欧亚大陆文化的关系,以至以压印“之”字纹筒形罐为主与沿海、辽东以至东北亚的关系,都已有线索可寻。
红山文化与其分布区内外诸文化的频繁交流,特别是一些先进文化因素对红山文化的影响,构成红山文化在经济上的以农为主农牧猎并重和文化面貌上南北文化因素融合的多样性,使红山文化在其发展全过程中始终是开放的、活跃的,而不是封闭保守的形态,这是红山文化能够走在同时期诸文化前列的原动力。
红山文化的渊源及流向。
辽宁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已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已如前述。这里着重介绍“先红山文化”的发现。已知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距今7000~8000年,以压印纹筒形罐为主要陶器形制,被公认为与红山文化的前身有关[19]。近年在阜新查海遗址的工作,获得一批更说明问题的新资料[20]。
查海遗址位在辽西山区的东部边缘,已靠近辽东区,西距兴隆洼遗址80公里。C14测定数据为距今6925±95年,经树轮校正为7600年。这处遗址有分布有序的大型房址群,凿石为穴而非一般的土穴,陶器群也大而厚重,纹饰复杂多变,以压印“之”字纹为主要题材,且有从“类之字纹”向成熟“之”字纹演变的规律可寻,尤其是出现了陶器上使用龙形纹装饰和已有玉玦、匕、斧等玉器群出现[21]。这个遗址规格较高,与红山文化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它所表现出的进步性说明先红山文化的起点就较高,其渊源还可进一步向前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