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情况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32]。目前所知两种文化的面貌和绝对年代都相距较远,因此兴隆洼文化晚期、红山文化早期的内涵与特征,两种文化之间有无过渡性文化,以及红山文化形成时期是否融入了其他文化因素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新的发掘和深入研究才能逐
步解决。
20世纪60年代初已有同志提出石羊石虎山墓葬(属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介于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33],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提出小河沿文化命名时,便进一步指出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承袭关系[34]。我们认为在上述红山文化分期的基础上,以红山文化陶器演化脉络为线索,对红山文化晚期(东山嘴类型)与小河沿文化陶器作类型学比较,可以更为清晰地证明红山文化是小河沿文化的重要渊源。不仅小河沿文化敛口钵、深折腹钵、直领双耳壶(罐)和筒形罐等典型器类可以在红山文化内找到原型,而且红山文化晚期开始出现的黑陶豆、镂孔和朱绘等新器类、新纹饰,在小河沿文化也都获得了发展,成为重要的特征。至迟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泥质红陶黑彩圆筒形器座,坛、庙、冢所用筒形器的形制与之相似,小河沿的彩陶器座不仅亦呈圆筒形,而且承托彩陶尊,显然也有特殊用途。两种文化的彩陶纹也有一定联系,小河沿文化的半圆形垂环纹应是由红山文化晚期鳞纹简化而成,平行线组成的三角纹亦当脱胎于红山文化晚期同类纹饰。牛河梁女神庙壁面赭红色折线几何纹与小河沿文化折线回字形纹(近似雷纹);女神庙壁面赭红间黄白色彩绘几何纹与小河沿文化在白衣上施黑、红色等,虽然是在不同场合绘画,但仍不失为考察小河沿彩陶回字形纹和多种色彩共饰的渊源线索。有的同志根据石棚山(大南沟)墓葬材料,提出“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类型陶器承袭关系比较清楚”[35],显然是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
总之,红山文化自有源流,自成序列,是早期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驱,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区。红山文化并非在封闭状态中生长,恰恰相反,红山文化得以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与仰韶等多种文化持久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吸收、消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因素。
注 释:
[1]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1984年发掘材料。
[2] 《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3]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
[4] 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1938年。
[5] 《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12期。
[6] 《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
[7]
有的同志提出,在海金山遗址采集到的打制石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见《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我们迄今未见红山文化遗迹或地层中出土打制锄形器的报道。
[8]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9] 李恭笃:《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第6期。
[10]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