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红山·辽西文化
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


杨 虎

  红山文化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行政区划大体包括今内蒙古东南的赤峰市(即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南部,辽宁西部铁岭(西部)、阜新、朝阳和锦州地区。此外,在燕山南麓(河北北部和京津地区)所见红山文化的因素,提供了认识红山文化南缘与其他文化接触地带的线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丰硕的田野工作成果,一批重要

报告、一系列学术会议的召开和论文的发表,把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苏秉琦先生的指导分不开的。本文拟在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依据发掘和调查材料,进一步讨论红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期与类型,坛、庙、冢一类中心遗址发现的意义,以及红山文化的源流等问题。

红山文化三种类型的内涵与特征

  根据发掘材料,我们将红山文化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种遗存,视材料多少分别暂以“类型”或“遗存”相称:兴隆洼F133遗存1、西水泉类型 2和东山嘴类型3。

  兴隆洼F133遗存目前仅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有少量发现,暂以F133作为代表。出土的陶器有夹砂筒形罐,饰“之”字纹或网格状划纹,器底外面有席纹,罐体较高,通高与口径比差较大,口径与底径比差较小,略弧腹,形体介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西水泉类型之间。还出有夹砂陶素面料口器,粗泥(含细砂)厚胎直口钵(红褐色)和碗(黑灰色,底面略凹),以及泥质红陶器等。“之”字纹不同于其他红山文化类型。

  西水泉类型以赤峰市西水泉遗址为代表,经过发掘的还有赤峰红山后4、蜘蛛山5和敖汉旗三道湾6等地点。以往所述红山文化大多指此类遗存。有的著作将其称为“红山后类型”。红山后遗址含有西水泉、东山嘴两类遗存,而限于发掘时的条件未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因此我们以内涵比较单纯的西水泉遗址作代表。

  陶器中泥质陶与夹砂陶并重,据西水泉遗址发掘报告统计,泥质陶占陶片总数的54%。泥质陶中又可分为粗泥陶与细泥陶两种,以红陶为主,灰陶多是红顶钵的腹片,此外有少量的黑灰色陶片。绝大多数夹砂陶呈灰褐色,红陶极少。夹砂陶与泥质陶从陶土处理到烧制方法的差别,取决于制造不同用途的器皿。除小陶器为捏制外,绝大多数器皿均用泥圈接筑成形。泥质陶钵、盆内外磨光,小口罐、瓮外表磨光,有的外表施彩。夹砂陶器外表粗糙或为利于受热、耐热,表面上压制或刻画纹饰,口外和内壁压磨出致密而光滑的表皮层,便于盛放物品。夹砂陶罐和斜口器底部外表印有编织纹样,而泥质陶器底面不见这种印痕。反映出两类陶器制作过程所用铺垫物不同。泥质陶火候高,质地坚硬,颜色较纯,尤以薄胎红顶钵为最,而夹砂陶则较差。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与质地不同有关外,它们的烧制工艺可能也有所区别,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夹砂褐陶的器类少,绝大多数为筒形罐,其他典型器类还有直口折肩罐、斜口器和器盖。夹砂陶器很少有“附件”,仅斜口器有盖横鋬,器上安桥状把手。素面者极少,大多压印“之”字纹,还有用齿状工具刻画平行的竖线,或相交斜线,或曲线几何纹。部分筒形罐和斜口器口部有一匝附加堆纹,前者还有泥钉式小钮。泥质红陶代表性器类有直口深腹、浅腹、折口、折腹等多种形制的钵,凸唇折腹、叠唇浅腹等形制盆,敛口广肩罐、小口短颈双耳罐、厚唇深腹罐、敛口瓮等。彩陶较多,此外有少量“之”字纹、素面陶,以及“红顶”式钵类。彩陶常先在器表涂红衣,再绘黑彩,均为几何纹。单一母题组成的纹带有宽带纹、蝌蚪形斜平行线纹、鳞形纹、菱形纹等。复合纹饰有平行线纹(窄长三角式),以单条竖纹间隔;平行斜线三角纹,空隙处填涡纹。此外构成复合纹的元素还有平行竖条纹、连续半圆纹和菱形纹等。彩陶纹饰多呈横带形环绕器表,盆、钵类的花纹饰于口下,罐、瓮类则于器表中上部绘制数条平行纹饰带。饰红彩的器类和纹饰都比较少,在直口深腹钵和折腹盆上腹涂色;叠唇盆口上饰平行短竖线和三角纹,或画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敛口罐饰斜线三角纹等。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