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
历史导言


[俄]B.A.李特文斯基 张广达

绿洲国家

  在中亚的中部,有一些拥有定居农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游牧)人口和发达城市生活的绿洲国家。它们包括吐火罗斯坦(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索格底亚那、花剌子模以及龟兹和于阗等许多塔里木盆地的小王国,所有这些国家都有一些共

同特点,在此我们只提出少数几点。这些国家都是以君主制为原则,但是某些国家也建立了神权政治(例如,于阗就建立了类似的政权)。有一种采邑得以发展的世俗的等级制度,可以说封建主义得到了发展。在所有这些国家中,这个时代的特点是生产力的扩展和一种复杂的贸易体系。索格底亚那人作为从拜占庭到中国的商人特别闻名,他们不仅以商队的形式往来奔波,而且建立了一些完整的城市[9],发挥着文化中介的作用。绿洲国家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城市文明,那些作为东方遗产一部分的杰出艺术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

生态、地理和气候

  中亚主要的生态环境可以概述如下。虽然它的土地处在西班牙和法兰西南部同样的纬度上,但是自然环境大相径庭。这里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漠。有一些山脉高耸入云,终年积雪,高山草地之上是巨大的山地冰川。从这些冰川和雪地上发源的河流流经平原及其耕地、村庄和城市。从山脚下,中亚西部的沙漠——克孜勒库姆(Kyzyl Kum)沙漠、卡拉库姆(Kara Kum)沙漠和乌斯秋尔特(Ustyurt)——延伸1000多公里,直达里海。中央亚细亚(前苏联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内流河地区,那里是咸海—里海(图兰〔Turanian〕)平原,上述沙漠以及天山和帕米尔—阿赖(Pamir-Alai)(这个地区最高的山系)就坐落在此。更往东去,类似的地形一直伸展到蒙古。

  中亚西部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充足的热量和光照,干旱。日和月的温差可能高达40℃ 。平原上,无霜期可以长达250天。夏天很长,热得难以忍受,非常干旱。在较远的南方,阴影里的温度也高达50℃ 。低地属于欧亚大陆最干旱的地区之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量极少,每年只有10~15毫米。在准噶尔,各地降水量不同,从北部山地的200毫米 到北部平原的400毫米 不等。在阿赖山和天山,气候要湿润得多,每年降水量为500~700毫米。但是,它的降水量并不意味着解除干旱,因为某些山地高原降水量非常低,例如帕米尔东部年降水量只有60~80毫米。

  非常干旱的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是中亚沙漠地区的典型植物:它们比较短命,即迅速开花成熟,快速的生长主要发生在湿润的春季。沙漠植被的性质取决于生态环境,如土壤的性质及其化学成分和湿度。那里有几种沙漠植物,因此某一地区只在一年中的某一特定时期才能用作牧地。大部分沙漠牧地可以终年使用。它的载畜量很低,一头绵羊需要5~10公顷牧地。 

  山地和平原的植被要丰富得多,有分明的春、夏、秋、冬四季牧地。在平原上,植物在早春开始生长,到五月末已经枯萎。牲畜春天在这里吃草。这些牧地后来还会使用,不过主要是收割干草。从海拔450~1500米 ,从四月到六月中,草和短命的树木混合生长,在此之后它们就枯萎了。这些是很好的春天和初夏牧地。更往上去,湿度增加。在这一海拔高度上可以找到载畜量最大的夏季牧地和大面积的落叶林,包括果树。再往上去是准高山和高山牧场,气候条件只允许牲畜在夏季的三到三个半月在那里吃草。但是,牧人对这些牧场特别重视,因为那里的植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生态环境要求轮流使用牧地,因为那里既有平地也有山地。牲口“顺溪水”而上,先在谷地里吃草,然后向上移动,直到最后登上高山牧场。秋天牲口逐渐往下移动,在有草料的地方逗留一阵。因为冬天的草料只含有春天草料一半的营养,所以冬天是每年循环中的关键时期。 

  以游牧方式饲养牲口也依靠水的供应,而水的供应因地而异。在山地,湿度通常比较高,有足够的水供牲口饮用。在沙漠地区,以及某种程度上在常常严重缺水的平原地区情况全然不同。在这两种地区,既用河里的水,也广泛使用地下水。在沙漠地区,有时从地下10~100米的深处打井取水。 

  无须说,上文只是一种极其概括的描述。中亚广大地区的每个部分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常常大相径庭。

游牧社会

  游牧民族占据了广阔的沙漠、草原和山地,是中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因素。前汉王朝的正史《汉书》这样描写古代生活在中亚的乌孙人:“地莽平,……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10]来自人类世界遥远地区的各自独立的记载都证实这些是游牧民族[11]

  《汉书》的简短描述向我们传达了欧亚大陆游牧民生活的本质:其主要因素是一种迁徙的生活方式,这种经济必须在拥有广阔牧地的前提下才能运作。游牧生活意味着从一种特殊的经济运作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群体,以及这个社会群体得以立足的相应的生态环境。只有这两种因素,即生态的和社会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游牧民族才得以在中亚以及整个欧亚大陆的各地出现和发展。 

  从3~8世纪这个时期(就像在19世纪和20世纪一样),中亚有几种游牧的模式。最通行的模式是沿着经线迁徙,这意味着从北方迁移到南方,从南方迁移到北方。沿着纬线迁徙是根据气候的不同情况,从东方迁徙到西方,而垂直迁移是利用不同海拔之间生态的差异。辐射状迁徙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地区根据牧地的状况所进行的迁移。迁移路线的距离要看地形情况而定,从5~10公里到1000公里的都有。牲口在冬天由于缺少饲料而比较虚弱,迁移得比较慢。迁移时骆驼运载财物,马匹和不载重的骆驼在后面相隔一段距离跟着,绵羊和其他牲口紧随迁徙群体,他们一天可以移动15~25公里[12]。在山区有一种把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结合在一起的复杂而发达的系统。 

  关于游牧民族及其社会的历史和考古证据由人种志方面的材料加以补充[13]。甚至在古代,纯粹的游牧是不大见到的;也很少见到以饲养牲畜作为惟一的经济活动。除了游牧生活方式之外,在这个地区还广泛存在几种半游牧生活方式,有各种形式的(部分时间的)居民点,以及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相当发达的定居经济。游牧民族开始接受一种定居的,有时甚至是城市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是欧亚大陆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建立了一种富有特点的经济,有高度发展的牲畜饲养技术、畜群放牧、游牧迁徙和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和战争手段。他们也有独特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结构(个人拥有牲畜、共同拥有牧场的二元制度),萨满教和精美的民歌,特别是史诗。游牧社会从两个意义上来说是流动的:首先,是这个社会本身内部的流动性;其次,是它的外部流动性,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有迅速远距离运动的能力。 

  游牧民族通常生活在离开绿洲比较近的地方,绿洲人民过着一种定居的、城市的、农业的生活方式,两种文明之间存在各种类型的关系。根据拉铁摩尔的研究: 

  在前工业时代,发达的城市—农业文明生产了大量游牧民族需要的东西,但是游牧民族并未生产那么多定居民族需要的东西。因此,当游牧民族尚未富裕到可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东西,但却觉得军事上很强大的时候,威胁、掳掠、甚至很深地侵入定居地区就成为一种巨大的诱惑。(中国和长城以外地区经济上的“不平衡”一直令人非常震惊,但是我相信,在既有绿洲居民,也有游牧民族的印度—伊朗人、阿富汗人和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在中亚讲突厥语的各民族的土地上……有一种更大程度上的统合。)[14]

  游牧民族经常靠近定居绿洲生活,甚至就生活在绿洲,导致了广泛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接触。经济联系由此变得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包括定居和游牧两个紧密结合部分在内的共同经济体系。

  游牧部落和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是从250~750年整个时期的一个特点。这些迁徙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我们还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气候改变等尝试性的初步解释还不能回答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直到成吉思汗时代,从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不断涌现游牧民族迁徙浪潮。这些游牧民族向南涌入中国,向西南涌入中亚西部和东突厥斯坦,向西涌入伏尔加、黑海周边地区,并越过那里涌向意大利和法兰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