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古代北方民族原始宗教初探


董国尧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大自然浑然一体。只有到了野蛮时期的低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诸如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感情、正直、刚毅等品格才得以形成。人类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大自然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生活在大漠南北、天山一带、大兴安岭地区的古代北方民族,依赖大自然,敬畏大自

然,崇拜大自然,祈求大自然的神灵消灾降福,证明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把自己和大自然分开,这是人类精神历程的自然史,这个过程是人类精神历程的必要阶段。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实在是精神历程的歧路,但是,只有在生产力大大提高以后,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发展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人类的精神历程才能走出歧路,奔向科学的通路。因此,这程歧路有其合理性。

神灵崇拜

  神灵观念的产生是人类思维史上的一个重要步骤。以现代人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视角去审视神灵观念,可以想见初民是多么荒唐可笑。然而,人类童年产生的神灵观念却标志着人类从动物界向人的世界的腾跃,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世界的迈进。

  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域,天苍苍,野茫茫。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风云变幻,这样的环境使初民想到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世界。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有时做梦,他们难以理解。经过多少年代,初民有了神灵观念,这是他们对周围世界和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

  《墨子·节葬》记载了古代西戎之一的仪渠族的丧葬习俗:“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仪渠人的父母死后,先用薪火焚烧,借腾空而起的烟气,灵魂也会随之登上云霞。他们不懂得人的精神活动要依赖于人的肌体活动,人的肌体活动一旦停止便不复有精神活动。因此,他们想象在人的肌体活动之外有灵魂存在,并进而把人们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附丽给幻想的灵魂世界。如《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盖马大山之东的东沃沮族的葬俗:“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尽,乃其骨置椁中。家人皆共一椁,刻木如主,随死者为数焉。”东沃沮族这种一家(或一氏族)为一大墓二次合葬方式,反映了死者生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肃慎族把死者“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10。他们把死者想象为和活着的人一样,要以猪肉为粮食。勿吉族的葬法是:“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11这是土葬,但是,用尸肉能多捕貂,是否以为尸肉具有神异作用,则不得而知。党项族实行火葬:“死则焚尸,名为火葬。”12契丹族用树葬:“其俗,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架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13失韦族也采用“尸则置于林树之上”14的葬法。火葬和树葬都是消灭尸体的方法。这些民族可能想象到,尸体羁绊着灵魂的自由行动,当尸体消灭的时候,灵魂才能得到自由。

  阴山一带是古代北方民族匈奴、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及其先生活过的地方。阴山岩画以其生动的画面记录了北方民族原始宗教发生的史实。其中有一些奇特的人面像,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狰狞可怖,有的笑容可掬,其实,这些奇异的人面像都是神灵形象15。这些人面像头上大都布满刺芒状物,象征对太阳神的崇拜。有的刺芒状物也可能是羽饰,是部落酋长形象的再现。总之,阴山先民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的形象,并且幻想着这些神灵左右着他们的生活。

  一些文化遗存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北方民族的神灵观念。如距今6000~5000年前的以西辽河为中心的燕山南北、长城一带的红山文化,过去学者多认为它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红山文化玉器被鉴别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先民祭祀祖先活动的祭坛遗址以及处于凌源县和建平县之间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重新评价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的论断是可信的。特别是牛河梁的积石冢反映了北方民族祖先的复杂的灵魂观念。牛河梁Ⅱ地点的4座积石冢位于主梁顶端斜坡上,东西一行排开,范围总长110余米。这些积石冢都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积石冢结构复杂,冢内大小墓有别,墓内随葬玉器,墓外排列彩陶筒形器,且冢与冢相连。3座积石冢方向一致,为一整体,但形制各异,即Z1、Z2均以大石块垒砌外墙,平面呈方形,而Z3则是3圈淡红色石桩围成的3层迭起的圆坛。位于积石冢内的圆坛,显然带有某种“墓祭”的性质。各墓以石板、石块为葬具,葬式、头向、随葬品各有不同。如M4墓内葬一人,仰身直肢。随葬3件玉器:一玉箍形器横置于头骨下,斜口朝下北向;二猪龙形玉饰并排倒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M1、M14、M15各墓大都有随葬品16。积石冢结椅复杂,墓有大小之别,除随葬品外,墓外又有筒形器排列,墓的形制有方有圆(坛),于此可见红山先民为死者幻想出一个近似于活人的幽冥世界。积石冢中心大墓规整,单人原葬随葬品多而精美,二次葬墓室简陋并且很少或没有随葬品,显示着墓主人身分的重要差别。这是当时社会情形的缩影,红山先民的脚步正在迈向阶级社会的门槛。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