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大系研究
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及其交流


汤晓芳
这些地区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并存与结合,既改造与促进了北方民族立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我国古代文明。

两种文化交流的一般特点

  从以上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形成及其交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文化形成及其

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不同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随着各地各族人民经济生活的发展扩大,他们之间必然要出现经济的联系和交流,正如恩格斯所说:“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11经济联系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游牧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不断扩大,必然逐步形成互相需要、产品交换的依赖关系和供求关系,也就必然逐步形成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的相互补充和吸收。古代经济的联系与依赖,往往通过战争或和平贸易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也以同样的方式得以实现。

  第二,从宏观上看,发端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以不断吸收四周各族的文化素养来丰富自己,逐步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文化,它对异族文化不仅有很强的吸收性,更有很强的辐射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众多类型的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后,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同时又影响和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说,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草原文化多次与中原农业文化发生碰撞,并在反复的冲突中实现融合,逐渐形成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结构。这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全局性影响。

  第三,两种文化的形成和交流,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最初的文化都是发生成长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之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两种文化的隔绝状态基本上以长城为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日益扩大,逐渐冲破地域的障碍,长城沿线便成了两种文化首先接触与融合的地带,并由此相互渗透和扩展,尤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北方草原地区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注  :

  [1]  《淮南子·术训》。 

  [2]  《盐铁论》卷1,《力耕》。 

  [3]  《汉书·匈奴传》。 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47页。

  [5]  《后汉书·西羌列传》。 

  [6]  《魏书·咸阳王禧传》。

  [7]  《魏书·世祖本纪》。 

  [8]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四年》。 

  [9]  《南齐书·魏虏传》。 

  [10]  《大金国志》卷1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2页。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