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1962年。
[31] 梁星彭:《关于仰韶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79年第3期,260页。
[3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1959年,111
~113页。
[3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175~178页。
[34] 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17页。
[35]
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李岗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200页。
[36] 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考古》1979年第4期。
[3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38]
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0年,41~45页。
[39]
]安金槐:《试论河南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1982年,154、155页。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159、189页。
[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济宁地区文物局,《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1期,5~14页转26页。
[42]
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县文化馆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378~381页。
[43]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44]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1974年。
[45]
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399~419页。[ZK)]
[46] 吴汝祚:《论大汶口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261~281页。
[47]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11页。
[48]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39~93页。
[49]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1~11页。
[50] 牟永抗:《试论河姆渡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0年,104页。
[51]
罗家角考古队,《桐乡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年,1~42页。
[52]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第3辑,1~14页。
[53]
汪遵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0年,111~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