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诸点,都暗示在豫西晋南的伊、洛、河、济之间,是中国三代第一个王朝——夏代,最早最先出现的地区。而并不在其他地区,这是铁一般的客观史实,因此说黄河中下游是中国文明的摇篮的论断是不错的。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一句推量的话,那么在今天已经为二里头文化证实得差不多了。
那么在
黄河中下游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周围一些地区发展的情况如何呢?这需要加以比较。
在西北方面,甘肃半山类型以青岗岔F1的碳14数据为例,ZK25,距今4015±100年(2015年B.C);另外几个数据也距今3800~3900年之间,所以半山类型的时间,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虽然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马家窑类型中发现了弧背凹刃窄柄青铜刀,但是半山类型中仍见打制的盘状器和刮削器,而且壶、瓶、瓮、碗、盆诸器,依然装饰有繁缛的彩绘,一部分盆、碗更施内彩。这些纹饰多用红、黑两彩,并交错勾绘出锯齿纹、网格纹、涡纹、弧线纹、菱形花格纹,使瑰丽的彩陶艺术登上了顶峰。可是这个类型仍属于聚落遗址所产生的文化,与二里头反映都市文化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我们再与青海乐都柳湾的马厂类型比较一下,柳湾已有八个碳14测定数据,其中属于马厂早期的M281,BK75009距今3860±90年(1910年B.C);大概相当二里头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仍以石斧、石锛、石刀为主,彩陶虽稍简化,以红、黑两彩勾绘出的波折纹、四大圆圈纹、蛙形纹、三角纹、菱格纹、回形纹[62],仍很醒目,可是依然低于二里头文化。
在东北部,内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的墓葬遗存,为红山文化晚期,有两个碳14测定数据,ZK740—0,距今3785±100年(1835年B.C);ZK542—0,距今3640±120年(1690年B.C)。大致相当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墓中不仅出土了石铲和石镞,而且出土装嵌石刃的骨刀。至于陶器则有鸟形彩陶壶、敛口彩陶钵、彩陶豆、双颈壶、双颈连通壶、有把壶、镂孔豆、高足杯等。纹饰主要是黑彩,分为直线纹、复线纹、复线三角形纹、回纹以及动物纹[63]等,虽然在原始文化中仍不失为精品,但与二里头文化相比,就显得稍逊一个阶段了。
辽东半岛上的于家村遗址,其下层T3F3有三个数据,ZK567,T3F3地面木炭,距今4085±100年(2135年B.C)。大体相当二里头早期,这种遗存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山东龙山文化影响,但是仍属一种地方类型文化,虽然也有一些农业迹象,但渔猎经济很发达。陶器多夹砂黑褐陶,手制,纹饰有弦纹和划纹,器形有壶、罐、豆、钵、碗、杯,多为平底器,少三足器[64],鼎、鬲、鬶都不见,其炊爨方法原始,难与二里头文化相互比较。
南方的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中下游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晚期文化,它的时间,据碳14测定,钱山漾竹绳(ZK50),距今4140±
85年(2190年B.C);雀幕桥M1木椁板(ZK242),距今3940±95年(1890年B.C);金山亭林木炭(ZK254),距今3840±95年(1890年B.C)。所以良渚文化晚期大致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相当,而良渚文化早期比二里头文化稍早,良渚文化中以三角形石器和耘田形器为代表的工具,而耘田形器证实农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量的灰陶和黑衣灰陶都是轮制,器形有高领罐、细把豆、袋足鬶、实足盉等。如草鞋山则有黑皮陶罐、带盖刻画纹编织纹贯耳壶、黑衣红陶簋和玉琮等。所有这些在物质文化上都达到了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最高水平。同时各地出土的大量礼器——玉琮,暗示氏族中,贵族普遍出现,但是仍然没有达到二里头文化国家出现的阶段。
在最南方,石峡文化是珠江流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其石器抛光之精,是全国新石器时代仅见的一种工艺。三晚层中M26的木炭,据碳14测定,BK75050,距今4020±100年(2070年B.C),也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石峡已经出现稻作农业,并有大量的轮制陶,器形有鼎、釜、甑、鬶、三圈足豆、壶、杯、觯形器以及罐、瓮等,器形非常复杂,这说明饮食生活的丰富。而玉综、玉璧、玉玦、玉瑗[65]等的出土,则反映了私有财富和统治阶层的出现。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一样,虽然都各代表当地的最高文化,而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金属,但与进入文明社会的二里头文化相较,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