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初探


邵 方

  关于游牧的起源,学者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就时间而论,有人认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人认为发生在战国时代,前后相差近万年;就地域而言,有人认为发生在近东或西亚,有人认为发生在远东或中国,东西相距万余公里;亦有人怀疑上述地区发生过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但是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理论的指导意义即在于此,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踪迹中游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从事游牧业的人群由部族、部落发展到民族、国家,正是游牧起源到游牧国家的形成、演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演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混合经济的出现

  以内蒙古为例,在新石器时代,这里曾出现三个文化系统。一个是东南部地区的兴隆洼——红山文化系统,以筒形罐为主要特征,由于距海较近,雨量相对较多,所以旱作农业传入较早,文化发展较快,是全国最早孕育文明因素的地区之一;一个是中南部地区,仰韶文化早期的居民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分两路进入,带来了旱地农业,后来发展为海生不浪——老虎山文化系统;还有一个在从东北、北部到西部的弧形地带,以细石器为基本特征,人口稀少,似乎以狩猎为生。进入青铜时代,中南部和东南部分别出现了朱开沟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两地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甚至同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也有一定联系。此后气候向干冷期转变,其中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人们不得不缩小农业的比重而逐渐向畜牧业转化,一些具有畜牧民族特征的器物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内蒙古以西的宁夏和甘肃等地。由于气候继续干冷,后来一些民族不得不向南迁移,给中原农业区造成巨大压力。而另外一些居民则向游牧经济转化,其活动领域除向东延伸外,还向北扩展到蒙古国和外贝加尔湖一带,所以这一大片地区的陶器和青铜器的风格十分相近。由于这些从半农半牧状态中分化出来的游牧民族大批进入欧亚北方大草原,当地原有居民也便迅速由狩猎转变为游牧经济11。

  从包头阿善遗址仰韶晚期阿善二期文化遗存来看,属于此期的房子为半地穴式,房子附近有窖穴。生产工具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及角骨器。大型石器有斧、铲、锛、穿孔石刀、磨棒、磨盘等。细石器有刮削器、钻刻器、石镞、石核、石叶、石片等。陶制品以刀、铲为主12。阿善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经碳14测定及树轮校正所得,为3905~3690B.C,3093~2905B.C,3511~3350B.C,学者们推测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700~3000年之间13。在鄂尔多斯南部边缘的靖边县高渠遗址、子州县后淮宁湾遗址、横山县烂泥湾遗址、神木县的四卜树遗址等地及其他地方都发现仰韶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中除石刀、石斧、石铲之外,还有丰富的细石器。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考古发现显示,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居民是与中原仰韶文化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住在河边台地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并以狩猎为辅。但与中原仰韶文化略有不同的是,这里的生产工具除了石铲、石刀等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外,尚有大量的细石器。这些大量的细石器,似乎显示在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生业活动,特别是狩猎或畜养,在他们的经济生业中,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比较而言,似乎有较重的分量。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