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之下,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较适宜,又有较宽广的平原和肥沃的冲积土壤,因而分别成为粟作旱地农业和稻作水田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新石器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可称之为东方的两河流域。
由于这个两河流域位置比较适中,文化发展水平又比较高
,所以在全国范围的新石器文化中起了凝聚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范围很大,不同地区的文化仍然有较大的差别。根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谱系,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地区,即中原区、海岱区、燕辽区、甘青区、两湖区和下江区。推测四川也应自成一区,但至今因考古工作做得不够,实际情况还不清楚。每个文化区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有联系的。假如把每个文化区比喻为一个花瓣,全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很像是一个重瓣花朵。这样的格局对于后来文明的起源及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原区在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虽不见得比周围地区高出多少,但因为地理上处于中心的位置,能够博采周围各区的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故自夏以后就越来越成为文明发展的中心,华夏文明就是从这时发生,以后又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海岱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水平并不比中原低,某些方面如制陶制玉等甚至比中原更先进。从这里产生的东夷文明,长期成为与华夏对峙的力量,直到战国时才完全融合于华夏文明之中。两湖区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主要地区,古为三苗所居,后来发展为荆楚文明。下江区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开始就一直比较发达,到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高峰,那里应是古吴越文明的发祥地。后来同荆楚文明一起,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燕辽区、甘青区和四川的巴蜀区等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是说,由于中国自然地理提供的客观条件,使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结构。更由于这种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凝聚与向心的作用,因而能够在文明产生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邻与相近的文化逐步融合,从而使文化的统一性越来越强,具体表现为花心部分越来越大。即使由于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内部结构时有变动,甚至出现某些时期的政治分裂局面,但就文化与社会的层面来说,却仍然是多元一体的态势。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是中华民族特别强固的凝聚力所产生的根源。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也将成为团结亿万炎黄子孙建设光辉未来的精神力量。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