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城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现知龙山时代30多座城址中最大的一座。那里显然也存在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其发展水平大概不会低于良渚文化。
有趣的是上述地点都不在中原,而是分布在中原的四周地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时中原是比较落后的,只是到夏以
后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个人觉得中原近年的考古工作做得不够,所以暂时显得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如四周地区。日后工作跟上去了,肯定还会有所发现。即使到那个时候,也无法证明中原的文化发展水平就一定比周围地区高,更无法证明周围诸文明的发生一定是受中原文明的启发或传播的结果。所以中国文明并非仅仅从中原发源,而是有许多起源中心的,这差不多已成为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
有的学者觉得文明起源固然不是在一个地方,但最后只有中原才形成了夏商周文明,别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了下文,这样实质上还只是一个中心。其实,在夏朝建立的时候山东就已经有一个有穷国,其实力之强大足以在一个时期夺取了夏的政权,即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近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现了一座相当于夏代的岳石文化的城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城垣版筑技术十分先进,证明当时东夷的确有自己的文明。到了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巨大城址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并不比中原商文化逊色多少。江西新干大洋洲的青铜文化,也是一支不同于商文化的、具有很高水平的青铜文化。两地都存在着与商文明颇不相同的文明,只是没有进入正式的历史记载,现在被考古学家恢复起来了。由此可见,多中心起源论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中国文明既然是在若干地方起源的,各地方走向文明的道路或方式当然就有可能不大相同。苏秉琦先生曾经用裂变、撞击和融合比喻各地文明起源方式的不同,这可以说是对文明起源模式的一种探索。张光直也注意到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有明显的不同,他称之为区域文化;同时这些区域文化又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从而组成一种相互作用圈,或称之为文化互动圈。大约在公元前第3000年的龙山时代,在这个互动圈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文明的起源,这是对文明起源模式的又一种探索。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时,有两个因素是应该特别留意的,一个是地理环境,一个是史前文化的背景。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是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有一种天然的多元向心结构。这需要做一点解释。首先,中国的地形像一把大坐椅,背对欧亚大陆而面向海洋。它的四周为高山、大川、沙漠、海洋所环绕,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同境外发生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因而中国史前文化基本上是本地起源和独自发展的,文明的发生和早期发展也基本上是在没有外界重大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中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和地形非常复杂的国家。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在漫长的史前时期,逐渐发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发展水平也颇不同。例如广大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因距海甚远,地势又高,雨量稀少,大陆性气候十分显著,在新石器时代难以发展农业,所以遗址稀少,往往多细石器而较少陶器,文化发展也十分缓慢。东北地区因纬度较高,无霜期较短,在新石器时代仅南部一些地区发展了农业,渔猎经济则比较发达。陶器出现虽早,器形却比较简单,主要是筒形罐,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对滞后的。华南气候炎热,雨量丰富,植物繁茂,照理是非常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但丰富的食物资源可能正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华南新石器文化发生虽然很早,却长期没有显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