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文学
清代滇云诗文的集大成之作


    元代以前,由于滇云汉文学总的说来还比较稚弱,还远不足以成为孕育文学理论产生的土壤,且其时滇云文学尚未有较明确的理论需要,以致滇云文学理论尚处朦胧状态,在昭通地区发现的南诏以前的举奢哲《彝族诗文化》以及南诏

时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便是在朦胧中闪现的一两点星光。明代以后,随着滇云汉文学的日趋发展,文学理论也开始萌生并逐步发展,在滇云汉文学获得持续、稳固、长足进步的乾嘉以后,迎来了滇云文学的繁荣。同中原文论相比较,滇云文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又一次显示出滇云文化发展的“晚流”,当然,滇云文论发展、繁荣迟而又结束得也晚。它的尾声,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滇云文论实际上是以诗歌理论为主体的,关于文章(或散文)的理论,较为零星,极少专门论著。而诗歌理论不仅在众多诗文评论序跋中常有表现,且还有相当数量的专门论著,如《榆门诗话》、《过庭诗话》、《诗法探源》、《贮云诗话》等十种左右,流传至今的有《荫春书屋诗话》、《滇南诗话》、《诗法萃编》、《筱园诗话》等十余种。

从形式方面来看,滇云诗歌论著大部分沿袭使用宋代以后在中原发展起来、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诗话”形式,也有的采用诗文集或诗文理论的序跋形式,如师范的诗文集序跋和许印芳的《诗法萃编》,偶尔还有采取系列论文形式的,如王崧的《诗说上、中、下》。从内容方面看,各种论著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偏重于以诗话的形式来保存滇中的诗人诗作,如袁嘉谷的《卧雪诗话》;有的侧重于记载滇中诗人的新篇、轶闻、掌故,品评滇中诗人诗作等,如师范的《荫春书屋诗话》;有的偏重于对汉文学史上的诗人诗作进行广泛的评论,如陈伟勋的《酌雅诗话》、严廷中的《药栏诗话》;有的在品评历代诗人诗作的同时,更多有文学理论的建树,如许印芳的《诗法萃编》、朱庭珍的《筱园诗话》、王寿昌的《小清华园诗谈》;还有的对文学理论中某些重要问题作专门的探究辨析,如王崧的《诗说上、中、下》。在这几类论著中,前两类涉及理论问题较少,后三类则均有更多的理论内容,其理论价值也相对更高一些。从思想文化渊源看,滇云诗歌理论受儒家美学、诗论的影响最深刻也最显著,而受道家和佛学的影响相对少一些,这在《酌雅诗话》和王崧的《诗说上、中、下》三篇中反映得最为明显。《酌雅诗话》二卷,由剑川举人陈伟勋著,《新纂云南通志》评论此书说:“是书析理至精,持论至正,不当专以诗话目之。”陈伟勋论诗的许多观点,体现了汉以来儒家诗学的某些特征。儒家论诗有一个突出倾向,即特别强调对于符合其礼义的人们的个体情性、人伦礼义的表达,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发乎情,止乎礼义”,便有这样的含义。《酌雅诗话》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儒家诗论中这些积极可取的理论因素,如《酌雅诗话》针对诗坛中对白居易和孟郊的批评之词指出:“哀乐之真,发乎性情,此诗之正理也。”强调诗歌对于诗人真情感、真精神的表达,并对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表现出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与儒家诗论中主张的诗应以情感人、应委婉含蓄,才易打动人的观点一致。而对儒家诗论中既重伦理重内容又重艺术形式的美学倾向,陈伟勋也深有体会。《酌雅诗话》中曾称赞张远的《登滕王阁》诗“高在含而未露,令人听弦外之响。诗法之妙,可知矣”。又评论元代杨仲宏的诗句“风雨五更鸡乱叫,江湖千里雁相呼”说:“不过直言直语耳,而其中有无数时景无数心事。诗中佳境妙处,不可胜言。”应该说《酌雅诗话》很好地继承了儒家传统诗论注重含蓄、意味深长的这样一个优点,并提出不少精到的见解。

王崧,字伯高,号乐山。浪穹嘉庆己未(公元1799)进士。其家多藏书,他自幼好学,成就颇多,汇集前人有关滇事之书,编为《云南备征志》行世,此外还有《说纬》、《乐山制艺》、《乐山集》等行世。《乐山集》中有《诗说》三篇,是他诗论的集中表达。他的诗文理论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也较深,儒家提倡的文以载道是他文论的基本观点,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则是他诗论的基本观点。他的诗论有三点:第一,诗之由来,得自于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情也蓄于中而宣于外,也就有了诗,所谓言者心之声,诗者心后辞是也。第二,诗与礼乐关系甚密。诗为乐之辞,故论乐而诗在其中。他认为,乐能使诗流传,诗是乐之辞学乐者并其辞而习之;而乐又必须正,要乐而不淫则必须副礼,即凡事莫不有理,凡礼莫不有乐,凡乐莫不有辞……采诗所以作乐,作乐所以副礼,诗、礼、乐三者紧密相连。第三,诗有垂教作用。诗之为用,可以入乐,可以垂教,再次阐释了孔子的诗教主张,少无新意。

宋庭珍撰的《筱园诗话》四卷被称为滇中诗论的冠冕,在滇云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庭珍,一字小园,云南石屏光绪间举人。数十年沉迷吟咏,诗作甚佳,著有《穆清堂诗钞》,辑有《莲湖吟社稿》等,其诗论著作除了《筱园诗话》外,尚有50首论诗绝句。《筱园诗话》在诗论中有三个特点:第一,跨出儒家门限,自由往来于儒、释、道三家之间,撷其精华为己所用,视野开阔,观点通达。其中,儒、道两家思想比较具体、深入地影响了他的理论观点,而佛家之说则更多的是被当做例证旁证而征引来对理论观点起一种参证作用。第二,着眼于诗歌艺术规律、美学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书中卷一基本上是对诗歌艺术理论的专门讨论,后三卷在对历代诗人诗作的批评中也表现出很强的理论色彩,这在滇云文论中是很少见到的。第三,《筱园诗话》在理论见解方面,新见迭出,精彩纷呈;在思想方法方面,富于辩证色彩;在行文表达方面,富有艺术魅力,文词华美而博赡,文气充盈而旺盛,气势浩荡而流转,笔力排傲而遒劲,堪称滇云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上乘之作,就是在中国文论史中也称得上是一特色的诗论佳作[1]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