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社会结构
白族的形成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早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洱海地区就已有人类生存,并创造了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在北到剑川、鹤庆,南到祥云、宾川的广阔地区

[1]。当时洱海地区的人类,依傍湖泊与天然溪流而居。已可建造半穴式的房屋,在半山坡上经营原始农业,同时以狩猎、捕鱼作为生活来源的一部分。

1957年在剑川海门口清理了一处铜器与石器并存的文化遗存[2]。从遗址可推知,人们滨水而居,建造干栏式房屋,种植粳稻和其他农作物,也从事狩猎和捕鱼。他们不仅能制造石器、陶器和骨器,还能铸造铜器。

我们把创造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古人称为“古代洱海人”。在唐代的历史文献中把他们称之为“西洱河蛮”[3]

洱海地区居民最早见于文献记录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自同师,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叶榆即今大理市,同师即今腾冲县。嶲即嶲唐,为哀牢夷。昆明夷分布在今大理地区[4],司马迁所记录的昆明夷主要分布在洱海地区。唐代的历史文献显示,在唐代前期,西洱河地区还有昆明蛮,昆明又写为“昆弥”[5]

有的学者,看到文献记录的昆明夷的社会生活与考古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或以考古资料否定司马迁的记录,或以司马迁的记录怀疑考古资料的年代不确。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记录是昆明人的社会生活,而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则是洱海人的社会生活。把昆明人与洱海人区分开来对我们研究白族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哀牢人原居住在澜沧江以西的广阔地区。有的学者认为昆明人与哀牢人同一族类。我们看到在历史文献中,昆明人与哀牢人的居住地不同,社会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也多有不同,见于历史文献的先后也不同。不能将昆明人与哀牢人混为一谈[6]到汉代,哀牢人逐渐向洱海地区迁移。到唐代前期,哀牢人聚居在洱海的西南和南部,并形成两个较大的酋邦:蒙舍诏、蒙嶲诏,他们“本哀牢夷后”[7]

僰人为西南夷中的一个部族,散居于僰道(今宜宾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区。秦以后逐渐南迁。汉代以后迁到今云南省昭通地区,蜀汉在这一地区设朱提郡。晋代朱提郡大乱,僰人和汉人大量迁居洱海地区。到唐代初期,有许多僰人散居在洱海地区的东南部,他们被称为“白蛮”。

我们要着重讨论的是,在汉唐时期有不少中原的汉人迁居洱海地区。《通典》卷187载:初唐时洱海东部地区“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铤,言语虽稍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而以十二月为岁首。其土有稻、麦、黍、豆,种获亦与中夏同。”可知,到唐代初期,已有不少汉族移民在洱海地区定居,而且年代颇为久远。在今大理凤仪地区,有从陕西汉中、山西汾河下游陆续迁来的汉族移民,其中有王、杨、李、赵四大姓[8]。今云南省大姚、姚安县也有许多汉人,大都以姚为姓,所以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在此设州时,便命名为“姚州”[9]。今祥云县,初唐时为云南城,亦有汉族移民,大姓有段氏[10]。其语言与生活方式,与中夏汉人大同小异。

唐代初年,今洱海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族群。以文化分为“乌蛮”与“白蛮”两大类。受汉文化影响较少,保持本族群特质较多的称为“乌蛮”;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保持本族群特质较少的称为“白蛮”[11] “乌蛮”包括昆明蛮、哀牢蛮、麽些蛮等。“白蛮”有西洱河蛮、云南蛮、弄栋蛮、青蛉蛮、裳人等。白蛮大多有“汉姓”,自称其先本汉人。他们的语言与中夏几乎没有多少差异。唐代《云南志》的作者樊绰说:“言语音白蛮最正”。所谓“正”,是以唐代中原语音为准则。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