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1.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前左右;
2.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龙的形象更为接近
,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
3.诸夏龙文化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4.中国龙种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印度龙种。
总之,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注释:
[1]布谷:《笔记二则——“龙”的原始义:伟大而光荣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1~2页。
[2]许顺湛:《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寻根》2000年第1期,第27页。
[3]袁珂:《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杨玉彬:《河南文物考古四十年》,《史学月刊》1989年第4期。
[5]张永江:《论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23~24页。
[6]《黄梅发现新石器时代卵石摆塑巨龙》,《中国文物报》1994年8月22日第1版。
[7]华惠伦等主编:《龙》,第40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
[8]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
[9]吉成名:《龙崇拜起源新论》,《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第79页。
[10]《史记·六国年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后汉书·戴良传》、《新语·述事篇》等。
[11]俞伟超:《古代“西羌”与“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考古》1980年第1期。
[1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48页,中华书局标点本。
[13]赵橹:《论白族龙文化》,第30~34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陆庆夫:《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第169~178页。
[1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卷,第685页上~中栏。
[16]同[15],第40页中~下栏。
[17]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论文集》,第17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18]季羡林译:《罗摩衍那·战斗篇》(下),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9]同[18],第45~46页。
[20]马香雪汉译:《摩奴法典》,第13页注7,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胡同庆:《略论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第108页。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