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交流
龙:联结中华诸族与中印文化关系的纽带


杨富学

中国龙与印度龙的关系

  诸夏龙崇拜不仅传遍中国各地,而且还传到了印度。印度佛经中对“那伽”,即龙的记载俯拾皆是。龙树《大智度论》云:“那伽,秦言龙也。”中国称“龙”,梵语称为“那伽”。《海龙王经·诸佛品》云:“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

,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第2卷详细描述了高僧末阐提与宾国恶龙阿罗婆楼斗法的故事:   

  尔时宾国中有龙王,名阿罗婆楼。国中种禾稻,而龙纹哪个注大洪雨,禾稻没死,流入海中。尔时大德末阐提比丘等五人,从波咤利弗国飞腾虚空,至雪山边阿罗婆楼池中下,即于水上行住坐卧。龙王眷属童子入白龙王言:“不知何人,身著赤衣,居在水上,侵犯我等。”龙王闻已,即大忿。从宫中出,见大德末阐提,龙王忿心转更增盛。于虚空中作诸神力,种种非一,令末阐提比丘恐怖。复作暴风、疾雨、雷电、霹雳,山岩崩倒,树木摧折,犹如虚空崩败,起大猛火,雨大砾石,欲令大德末阐提恐怖。既不恐怖而便骂言:“秃头人!君为是谁?身著赤衣。”如是骂詈,大德颜色不异。龙王复更作骂言:“提取打杀!”语已根毛感唤兵众,现种种神变,犹不能伏。大德末阐提以神通力蔽龙王神力,向龙王说:“若汝能令诸天世人一切悉来恐怖我者,一毛不动。汝今更取须弥山王及诸小山掷置我上,亦不嫩至。”大德作是语已,龙王思念:“我作神力,便已疲倦。”无所至到,心含忿怒,而便停住。是时大德知龙王心,以甘露法昧教化示之,令其欢喜归伏。龙王受赶路法已,即受三归五戒。与其眷属八万四千俱受五戒15。   

  从中可明显看出,经中的龙王与中国传统概念中的“龙”,亦即叶公好龙中的“龙”是大相径庭的。类似的佛与无稻龙王斗法的故事16,可见于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第9卷中,诸如此类,佛教经典中甚多,兹不一一具录。   

  稽考史乘与各种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印度龙和中国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印度人的观念中本来是没有龙的。印度龙是在中印文化交流,特别是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初期由中国传去的;中国龙种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印度龙种。   

  在印度,与龙有关的考古材料,最早者为公元前1世纪西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0号窟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以及和纪元前后阿旃陀石窟第9号窟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辽宁阜新查海巨型龙形堆塑5000~6000年,比濮阳蚌龙晚4000年,比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雕龙也晚出3000年以上。而且印度龙之见诸文字记载,更是迟至公元2至3世纪之间,可见于龙树著《大智度论》中,比中国的文字记载要晚1000年上下。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印度佛经中的龙王,与诸夏龙文化中的龙完全是两码事。“龙王”一词来源于印度,梵语作Nāga,音译“那伽”。意思是蛇,所谓龙王者实际上就是蛇王17。有人之所以常把Nāga与龙混淆,是由于忽视了Nāga一词在历史上的演变情况而造成的。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常可见到Nāga一词,但明显和龙没有一点关系,通过书中内容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如文中有言:   

  我从来没有看到什么人,能够飞越大海天堑;除非是金翅鸟和飞神,还有哈奴曼。罗波那保卫着楞伽城,谁也无法把它进攻;天神,檀那婆、夜叉没法去,乾闼婆、龙王、罗刹也不行18

  这里的“龙王”(Nāga)和大海显然没有一点缘份。同一史诗还称:

  你(罗刹王)杀死了成群的夜叉……檀那婆的主子莫那,害怕你……把亲生的女儿送给你作你的妻……你走到阴间,把那些龙王战胜……婆楼那的那些儿子们……都屈服于你19

  显然,这里的“龙王”(Nāga)和阴间、地狱不无关系。

  时代比《罗摩衍那》略晚的《摩奴法典》中,也常出现Nāga一词,也被译作“龙王”,但同时附以正确的解释:   

  Nāgas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以跋修基(Vāsouki)为王,住地狱中20

  除了古文献的记载外,印度至今还存在着可说明这一问题的活证据。今印度东部有一邦,唤曰那伽兰(Nāgaland),即“蛇地”之意。当地居民至今仍然非常崇拜蛇。

  中国龙是多种动物复合的图腾物,印度龙虽然不是图腾,但印度僧人也力图赋予它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大集经须弥藏品》即称:  

  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王,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王,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虾龙王也。   

  象、蛇、鱼、虾均为大地上的水陆生灵,由此可看到印度龙仍保留有“地神”的一些特征。   

  地位的改变是印度龙和中国龙在质上的最大区别。中国龙是图腾性质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印度龙却从未如此荣耀过。在印度佛教创建及发展的初期,印度人的崇拜物主要是金翅鸟。按印度神话,毗湿奴是骑在金翅鸟的身上飞行的,因此金翅鸟就成为毗湿奴本身的象征。除金翅鸟外,印度的古代雕刻中还常见有其他动物,孔雀王朝时代于波罗奈城外鹿野苑建立的石柱上刻有四只蹲踞雄狮的半身像。而属于同一时代的拉姆普瓦石柱上刻的却是一头精美而健壮的瘤牛。其他如象、马,也是孔雀王朝石柱柱头上常见的动物。这四种动物在佛教中被称作“四神”。 

  在印度教神话中,受崇拜的是金翅鸟,蛇仅仅处于一般神圣的地位;而在佛教创建及发展的初期,金翅鸟仍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狮、象、马、瘤牛也以“四神”的地位而受到敬拜。蛇,以及所谓的“龙”,其地位在佛教中虽有所提高,但也未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例如,在印度流传的金翅鸟擒走龙女的神话题材中,一些龙女被刻画为酒神的祭司之类的形象;在南印度阿马拉瓦提的圆浮雕中,龙神的形象常常是绕佛钵行礼的礼拜者。没有一个形象是至高无上的,至于佛经中常见的“天龙八部”,其中的“龙”,也不过是很普通的护法神而已21。   

  “龙”被引入佛教以后,成了护法神,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龙的声望也随之扩大。焉耆王以龙为姓,很可能就与焉耆地区盛行佛教不无关系。藏族、白族、门巴族等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他们对龙的崇奉,一方面成因于诸夏龙文化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印度密教之输入与影响有关。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