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
原始社会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下)


孟驰北

  伟大的原始文化创造了完整的人,使人在和其他动物的竞争中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当人开始主要与人竞争时,这时原始文化就退隐了,历史就揭开新的一页。中外历史学家惯常贬低史前史,也就是贬低原始人的历史,似乎人类一切伟大的活动都发生在有史以后,而不是以前,这是极不公允的。

原始人离我们太远了,但是,我们可以以草原民族作参照来领略原始文化的精粹。因为在草原民族身上有太粗太重的原始投影。在14世纪以前,纵横驰骋在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民族的英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原始人的照影。草原民族是由原始狩猎进化为畜牧的。狩猎的成功与否不仅受制于人的狩猎能力,也决定于狩猎对象,即使人的狩猎能力很强,如果狩猎的对象过于凶猛,奔跑的速度过快,成功的几率就不会很大。这样,人的主体性就突现不出来,人对自然的依赖就会很大。从狩猎转到畜牧,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原始人的一大创造,这不仅创造了一种生产样式,而且创造了崭新的角色——驯养动物的牧民,也就是后来的草原民族。草原民族与原始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在生存斗争中提高了人的主动性,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性,人获得了较多的生存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人能按照人的方式生活。驯养家畜使人对有限的动物发号施令,能做有限动物的命运主宰,人的自我价值自然也升值了,人不再把自己等同于其他的物种,人有了优越感了,人产生了征服者的自豪。这种自豪对人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牧民的生存自主性还是很小的,他驯养了牲畜,可是牲畜的数量是有限的,仅靠这些牛羊的奶、肉都不足以解决温饱。这还说的是正常年景,若是遇上瘟疫,顷刻倒地一大片,人马上遭受饥饿的威胁,牧民就不得不抽出相当多的时间用在狩猎上。狩猎是原始人的生产活动,那时狩猎都是短距离接触,就是弓箭,杀伤力也超不出百步之遥。如果人的活性心理原素(用原素不用元素,是指它是从原始人身上发展出来的)不鼓得足足的,不用人威把动物的威压住,人就会因胆怯败下阵来。那时大地上野兽遍野,野兽是牧民的猎物,而牧民放牧的羊群又是凶兽的猎物,牧民的生活就充满了险情,并没有摆脱和原始人相同的高危环境,因此,他们就不能不保持和原始人相同的心态。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人不但要和野兽斗,而且要和人斗,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斗得血流漂杵。进入牧业社会,部落与部落间的冲突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剧,这种形势也要求游牧民族不能让惰性心理原素抬头。活性心理原素是原始人在几十万、几百万年中磨炼成的心理机能,这是原始人制胜其他物种而不被其他物种制服的不二法宝。就在今天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成了人类生存的主要手段,活性心理原素在人类竞争中所起的显赫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活性心理原素这是原始人创造的心理法宝,农耕民族扔掉了这个法宝,所以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弱势地位。草原民族接过了这个法宝,所以几千年时间,草原民族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自从原始社会分解为畜牧与农耕两大部类以后,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明显地分为静态与动态。动态是人类亘古以来就有的,而静态是有了农耕民族以后才创造出来的。草原民族因要逐水草而居,继续保持原始人的动态。正是这种动态生活,使草原民族能继承和保留原始人身上许多精美的东西。

  因为动,人们总是向前方搜索,向前方瞻望,人们就有了追求远景的意识,人们自会有这种假定:前面有更美好的地方,于是激起人对远方的思慕与渴望。摩西领导犹太人寻找流奶流蜜之乡,江格尔追求光明之地,都是在动态生活中产生的对远景的追求。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但它不会自然产生,它要受生活目标的吸引才肯像挤牙膏一样释放出来。目标越光彩对人越有吸引力,潜能释放的就越多。潜能释放的多寡,又决定着人的质,人和人的竞争,决定性的一环是人表现出来的质的优劣。人生来平等,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现实的人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因为人释放的潜能不同。西方人因为是草原文化传统,总有个美好的前景吸引着他,他总是朝前方投射视线,总是用想像和理想装潢它的远景,使它光华四射,证明他们释放潜能争取远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西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后来的太阳国、乌托邦,再到共产主义,正是草原文化红线的一脉相传。发生在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事都和这个红线联系着,新大陆的发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例。

  因为有远景设想,人虽生活在当下,眼睛总是射向未来,在时间段的分割上,就明显地分有明天、今天和昨天。处在静态中的农耕民族就只有今天和昨天。草原民族总是眼望明天;农耕民族总是回顾昨天。人是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生存的动物,也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目的性活动的存在,即目的性的存在。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作为生活的目的,在时间段上总是设计在明天,这样人才能超越现实,实现其发展。如果把生活的目的定位在明天,明天是未有,因为未有,所以人要创造,而昨天是已有,把目的定位在昨天,那只是对昨天的复制,对已有经验的重复,创造就是多余的了。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特别受到重视,商周时代朝廷就有史官之事。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丰富翔实的史料。《二十五史》这样的历史巨著记载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虽然也是农业国家,可它是一个最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别说印度的上古史,就是中古史,因为缺乏史料,都是一团模糊。这个问题我在另一本著作中会探讨,它和中国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西方,因为是草原文化传统,人的视点放在明天,以明天为新的生活目标。在中国,因为是农耕文化传统,视点放在昨天,以昨天为借鉴的模式。东西方文化的这个不同,被学者们忽略了,这是带有根本性的不同。这个不同影响了东西方历史的整个走向,至少是影响了历史的发展速度。人是一种超越性存在,和其他动物是适应性存在不同。其他动物只要现实的生存环境与它的生活习性不发生抵触,就会表现出完全的满足感,永远存在下去,没有一点企求变革的主观冲动。所以对其他动物来说,时间是他们存在的空间,而人则不同,人是超越性的存在,也就是创造性的存在,他的生存环境,不光光是自然给予的,而是他们一代接一代不间断创造的,他的生存环境里有很大的主观改造成分。惟其如此,人对现实生存环境总有不满足感,他不会在哪一代的创造业绩上停下来,去享受现成,他要继续创造,使生存环境变得好些再好些,他总要超越现实。人和其他动物还有着不同,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仅指能维持其生命存在的环境,对人来说,这仅仅是个基本环境,人是以包括“理论”在内的各种方式去把握世界,和世界有着多种联系,共同构成人的生存环境的内容,人的超越是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多种层面的。超越就是用新的形态去批判、否定、代替旧的形态。这个新的形态就是人实践的目的性,用新的形态去代替旧的形态,人就要具有否定性、批判性。著名思想家马尔库塞写过一部轰动全球的著作:《单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像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马尔库塞说的是当代工业社会的人。用马尔库塞的观点来形容农耕社会的人也是吻合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