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红山文化是因赤峰红山遗址而得名的。这个遗址发现得很早,从20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就不断有人前来调查[5]。1935年日本人进行了发掘,并于1938年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当时在遗址的下层堆积中,发现了
细石器和彩陶共存的现象,被称之为“赤峰第一期文化”。这个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混合文化”,也有人认为是含有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的遗存。后来,我国学者称其为“红山文化”[6]。
尽管如此,人们对它的性质与内涵,依然认识的不够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搞清其内涵,20世纪50年代有人复查过红山遗址[7],也有人再次进行发掘[8]。可是,由于规模过小,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类似的遗存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又有不少新的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发掘了西水泉[9]、蜘蛛山[10]等多处遗址,不止一次地证实了在器物群方面的共存关系,从而把红山文化确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西水泉遗址较为单纯,只有红山文化的堆积;蜘蛛山遗址堆积复杂,发现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汉初文化的叠压关系。这组地层明确了相对年代,代表着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发展序列,是有着典型意义的。
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汉旗小河沿公社白斯郎营子南台地遗址命名的[11]。20世纪60年代初,在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发现了一座墓葬,其中的一组随葬彩陶,与红山文化所见风格迥异[12]。这个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初,在敖汉旗发掘了三道湾子、四棱山和白斯郎营子南台地遗址。三道湾子和四棱山文化面貌比较单纯,是属于红山文化的遗存。而白斯郎营子根据叠压关系可分为两期。晚期遗存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遗存与红山文化不同,它们别具一格,其作风接近于石羊石虎山的发现。因此,考古学界有人把它称做小河沿文化,认为它是这一地区晚于红山的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此外,经过发掘的还有翁牛特旗石棚山小河沿文化氏族墓地;经过调查的还有林西县锅撑子山、喀喇沁旗屡子店西山、赤峰县三座店和辽宁朝阳县庙前地等多处遗址[13]。
富河文化是以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来命名的[14]。以前人们已注意到这类遗存和红山文化的区别。可是当时只有地面调查材料,未能从地层中找到成组遗物的共存关系,认识上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局限。人们在论述这种遗存时,曾以林西锅撑子山作为它们的代表[15]。
富河沟门遗址,位于林东镇北70公里,富河与乌尔吉木伦河交汇处的南山坡上。20世纪50年代曾有人前往调查[16]。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发掘从地层中找到了遗物之间的共存关系,人们对其文化面貌才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富河文化因此而确立。在杨家营子遗址发现红山文化的房址上,覆盖着富河文化的堆积[17]。这种叠压关系表明了富河文化是红山文化以后的又一种遗存。经C14测定,富河沟门的绝对年代,为距今4375±110年(半衰期值5730,下同),树轮校正年代为5350±145年[18]。
以发掘材料来检验以往的调查材料,可以知道富河文化遗存在乌尔吉木伦河分布相当密集。以巴林左旗为例,大致上可以认为属于富河文化的,还有乌尔吉、义和屯、马家园子等10余处
遗址[19]。
三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南侧支流的英金河、老哈河流域。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部可达河北北部的燕山地带,西及克什克腾旗,东到辽宁锦州、朝阳地区。
红山文化的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在几处遗址中,都发现过红山文化的居住遗迹。例如:西水泉的F17,是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面积9米
×11.7米
,东西壁长,南北壁短。墙壁保存最高处尚有0.5米
。门向东南。在房内中部偏南的地方,有一瓢形灶坑。灶坑南端有一条斜坡状火道。灶坑壁上涂抹一层草泥土。
除房址外,在四棱山还发现过烧制陶器的窑址六座。窑内出土陶器不少,可复原的就有30余件。陶窑依据结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种结构简单,在黄土上直接挖个长方形的窑室及火膛,室内有两个窑柱;一种是用石块垒砌成马蹄形窑室,室内四个窑柱排列有序,形成十字形火道;还有一种是土石构筑的双火膛连室窑。我们从这些窑址,不难想像出当时制陶业的规模与水平。
红山文化有独具特色的陶器群,均为手制。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个陶系。泥质陶多于夹砂陶,如西水泉泥质陶可占54%以上。陶器中以无纹饰的素面陶居多,西水泉素面陶要占69%以上。陶器的纹饰有压印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陶几种。
泥质陶陶质坚硬,火候较高,以红色居多,也有一些呈灰色或黑灰色。主要器形有钵、瓮、盆、长颈深腹罐、小口双耳罐等。其中,敛口曲腹平底钵最为常见。在一些钵、罐、瓮的口部或腹部常饰以黑色的彩绘,有平行条纹、半同心圆纹、菱形纹、叶状纹和鳞形纹等。
夹砂陶多作炊器。羼以粗砂,陶质疏松,表面粗糙,火候较低,器形简单。以深腹罐最为常见,这种罐口大底小,腹部略有弧度。此外,还有少数偏口罐和器盖等。在器表常饰“Z”字形压印纹,在器底上几乎都有编织物的印痕。
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打制、磨制、琢制和细石器四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是被称作“石耜”的掘土工具。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个体扁平,器身较短,一端较宽,一端略尖,状如鞋底,但左右不甚对称,多为打制;另一种个体较长,左右对称,中间起脊,形似烟叶,有打制的,也有通体磨光的。
打制石器中还有砍砸器、斧等;磨制石器中还有桂叶形双孔石刀、锛等;琢制石器仅有通称为磨谷器的磨盘和磨棒;细石器较少,有凹底或平底三角形镞、指甲形刮削器和一些仅有使用痕迹的条形小石片。
其他遗物,有陶纺轮、陶环、蚌刀、蚌饰、骨饰,还有一些动物骨骼。此外,西水泉还发现一件泥质陶塑人像,半身,颈部残缺,乳房突起,是女性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