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中国大地上,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所具有的特殊性或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龙山文化所分布的广大地区内,由于在长
时期内彼此间交流融合的结果,因此,龙山文化各地区间所具有的共同性,已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恩格斯曾经说过:“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西方一些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也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同时,又由于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说,民族、国家和阶级三者大体上是同时产生的。
夏朝是羌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羌族的先祖原为炎帝(神农氏)部落及其后裔,原来与周人的先祖黄帝部落都生息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水流域,羌人部落与周人部落的关系密切,世代互通婚姻。后来羌人的一支东迁至今山西南部与河南西部,这支羌人中出了一个因治水而出名的大禹。禹子名启,建立了夏朝,成为夏朝第一任
君主。“共工”和“鲧”可能是同一神名的分化,而共工(鲧)是姜姓的宗神。姜姓即羌族(自称羌,被称戎)。禹为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西戎的宗神来的,故曾称为“禹戎”。《史记·六国年表》载:“故禹兴于西羌。”夏朝共有17王,历时400多年。(详见《史记·夏本纪》)
商朝是由东夷族建立的国家。东夷族尊舜为其先祖。《孟子·离娄下》中曾谓:“舜……东夷之人也。”东夷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玄鸟(燕)为图腾。商朝因曾迁都于殷,故又被称为殷朝,共有31王,历时约500年。商朝炼铜制器的技术有高度的发展。已出土的铜器最大者为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 。中、小型铜器,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均有发现。商朝也有了文字,在殷墟曾发现大量的甲骨文。
周朝是由黄帝部落的后裔周族建立的国家。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东周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起至前771年被申侯、戎所灭为止。对于春秋的起讫年代向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般认为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战国的起讫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东周时周王虽改称周天子,但由于诸侯间的兼并非常激烈,周天子却无力制止。在春秋时期尚有诸侯140多个,其中以五霸为最强。对五霸有不同的说法,《荀子·王霸》认为系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战国时期仅有十几个诸侯国,其中强大者秦、齐、楚、燕、赵、韩、魏,被称为七雄。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影响极大。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夏、商、周三代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如周武王伐纣时,所统率的诸侯国中,有“庸、蜀、羌、髦、微、、彭、濮人”。《史记集解》中孔安国说:“八国皆戎夷蛮狄。”又《史记·天官书》中说:“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霸)。”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起先均称为王[1],到了春秋时,楚、吴等诸侯先后称王,周王始改称天子。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对所属诸侯管辖的领土,均视为自己所有的领土,诸侯对三代的王均有进贡与朝拜以及出兵、出劳役等义务。故《诗经·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进贡),莫敢不来王(朝拜)”;《诗经·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方,四海来假(朝拜),来假祁祁(很多)”;《诗经·小雅·北山》这首周诗中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据《后汉书·郡国志》载,从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诸侯的数量均在不断地大量递减中。递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诸侯间的相互兼并。西周的王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是对国中之国的诸侯间的相互兼并却不能制止,连西周最后的王——周幽王,也被申侯联合犬戎所杀。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
当时众多诸侯国的文化是多元的。当时的猃狁(匈奴)、东胡、鬼方、羌、氐边疆地区的民族以及秦、楚、吴、越、庸、蜀、羌、髦、微、、濮等诸侯,均各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的从事游牧业生产,兼营渔猎;有的从事定居的农业。他们之间的语言、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均各有不同。总之,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各民族生活中所打下的烙印,都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二,一般都认为夏、商、西周、春秋为奴隶社会。战国时期为封建社会。也有的学者认为西周为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由于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促成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在古代铁字被写成“銕”。表明了东夷对冶铁技术所做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2],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在政治家中出了管仲(有《管子》一书传世)、子产、李悝等。儒家为当时的显学,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曾整理古代文献《诗》、《书》、《易》、《礼》、《春秋》。《论语》一书,内容包括孔子谈论、回答弟子们的询问以及弟子之间相互的谈话,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孟子有《孟子》一书传世。荀子有《荀子》一书传世。墨家也是当时的显学,为墨子所首创。道家创始人为老子,著有《老子》(《道德经》),后来被道教尊为祖师。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李斯、商鞅等,韩、李二人均为荀子的学生。韩非著有《韩非子》,李斯著有《谏逐客书》、《仓颉篇》等,商鞅有《商子》(《商君书》)。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尉缭。孙武著《孙子兵法》,孙膑(孙武后裔)著《孙膑兵法》,尉缭著《尉缭子》。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公孙龙子和惠施,他们的著作中的残留篇章,在中国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时纵横家主要有苏秦和张仪,均受业于鬼谷子门下,在战国七雄中进行纵横捭阖的合纵、联横的政治活动。文学家中,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以上所说,仅对“百家争鸣”中比较重要的几家简略地提了一下;至于杂家、五行说、阴阳说以及将上两说合成阴阳五行说的齐燕方士、邹衍等等,均未多提及。
现在看来,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者当数儒家的经典,其次为道家、法家、兵家、文学家的著作。其他各家也都流传了下来,各有不同的影响。“百家”之说,言数极多之意,并非真有百家。各家学说都能流传下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和优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阻止了儒家学说的流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断专行,也无力阻挡百家学说的继续流传。文化传统的传承犹如大江大河之运行。黄河、长江因其不拒细流,汇纳百川而浩浩荡荡,东归大海。中国文化的传承,因其兼容并包,不仅勇于吸收国内各民族、各学派的优秀文化,而且后来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优秀传统,汉唐以来也勇于吸收欧亚各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这是重要的奥秘所在。
第三,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华夏族形成的过程是很长的,羌族、周族、东夷族以及周边其他各族存在着悠久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羌族与周族之间早就存在着互通婚姻的关系。待羌族的一支迁居晋南和河南西部之后,这支羌族又与东夷族建立了互通婚姻的关系。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招引戎、夷等族人居中原地区。晋朝人江统写过《徙戎论》[3],文中比较集中地讲了春秋时戎、夷等族迁入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内的情况。后来这些戎、夷等族人都融合于华夏族之中了。
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时间,在我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主张在春秋时期,有的学者主张在战国时期。我个人是赞成春秋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首先,由来已久的羌族、周族、东夷族之间的融合,此时在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的居民融合为一了,出现了华夏族。此时进入华夏族各诸侯国内的戎、夷等族,很快都融于华夏族之中了。《尚书·武成》中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的说法。《疏》:“华夏为中国也。”《公羊传》成十五年,“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在当时,中国与中原的含义是相同的。
那么,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吴、越、楚被融合于华夏族之中呢?我个人认为不迟于战国时期。在春秋时越灭吴、楚又灭越,到战国时楚国为我国南方的惟一大国。秦、越、楚在春秋时期曾为强霸,说明它们都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拥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关于秦国由落后到强大的情况,留待后文再说,这里先从吴、越、楚三国说起。从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看来,这三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很高的。三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很发达,漆器、玉器、造船、水运、蚕桑、丝织品、冶金、制剑等技术都很发达。吴国的将军孙武(本为齐人)曾著《孙子兵法》,其后代孙膑曾著有《孙膑兵法》。吴国的工匠干将,以其铸剑技术的高超而闻名于世,他所铸造的剑已在古遗址中被发现。越国的大夫范蠡(陶朱公)原为楚国人,以善于理财和经商而闻名。至于说到楚国,更是人才济济。老子(李耳)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世尊为道教的始祖,著有《老子》(《道德经》)。战国时期的屈原,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其作品保存在刘向辑的《楚辞》中。另外,诗人宋玉,有人认为是屈原的弟子,仅有少数作品传世。楚国在战国时期一度很强大,曾问鼎中原。当时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比起中原地区来毫不逊色,楚文化已经混同于中原文化了。所以这时楚国的居民,也已经混同于华夏族之中了。因循旧说,根据原来的族源,在春秋初期曾把秦、楚、吴、越视为夷狄的传统观念,必须因时代的变迁而加以改变。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民族也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在长期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原来秦、吴、越、楚四国的居民,战国时均成为了华夏族,这是必须正确对待的历史事实。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了陈连开教授在《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一文中所写的这段话:“在《春秋》、《左传》、《国语》等书中,春秋时期齐、鲁、晋、郑、陈、蔡等中原诸侯称为‘中国’、‘诸夏’、‘诸华’、‘华夏’,秦、楚等仍是‘夷狄’,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我摘录这段话的用意,是想用这段言简意赅的论断,充实我上述的论据,即到了战国时期,秦、楚与吴、越的居民已经混同于华夏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