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大系研究
红山文化、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
--两种异质文化并存区域的比较研究



李勤德

  第二,在启开文化交往的帷幕之后,红山和岭南则走着相反的道路。游牧民族的特征和习性使得在这里崛起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南进侵,不断骚扰中原,并不止一次地以红山为基点局部甚或全部地占据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沿辽河一线曾屡屡向中原王朝出击,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变动,大改观。从东晋至明清,这种冲突几乎为北

部中国动荡岁月里的主格调。除了政治上其他一些因素之外,北部游牧民族的南下,主要为了更大范围地夺取农业基地,以充实由于游牧生活所带来的不稳定和窘迫,增强农业文化因素往往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岭南地区则很少(或几乎没有)与中原产生军事上的冲突,越到后世,岭南则以其商业文化的优势冲击内地,并尽量发展商业以减少农业文化的因素。然而,在强大的农业文化面前,这种努力则往往难以奏效。北部游牧民族南下所造成的中原动荡,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一些中原衣冠望族,渡江南下,大部客居岭南,反而使岭南的农业文化色彩越见鲜明而自成风格。

  第三,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和格局的不平衡状态,红山和岭南地区的两种异质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红山的游牧区和农业区并没有两个整体性的断然界限,往往是一片游牧区和一片农耕区交相毗邻,人力的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不可能改变这种农牧相间的经济分布。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基于农业和畜牧业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两者都同样立足于土地和肥力,只是利用土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岭南地区则呈现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边缘清晰的分布状态,岭南南端是奔腾呼啸的大海,海洋文化、商业贸易几乎覆盖了这个地区。而北部则为农业区域,依然保留着农业文化的诸种文化现象。由于海洋文化和农业文化缺乏天然的联系,对“水”的利用和对“土”的依赖形成了两种迥然各异的心理状态,海洋文化的优越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于向外开拓和发展,从发展态势和速度而言,在历史上岭南地区也明显高于红山地区。

  第四,中原文化的传统精神依然是红山、岭南两地文化的主干,然而由于两地的文化倾向不同,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内涵。红山文化往往显得奔放,豁达和淳朴;岭南文化则显得实用,聪慧和灵通。它们不仅表现在生存外貌上,也表现在人文心理、社会交往、文化素质和民风民俗之中,一如三棱镜折射出其最实质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格调。

  红山和岭南两地是我国诸区域文化中两种异质文化并存的典型地区。随着对区域文化整体和个体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来,成为我国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为人们瞩目和重视。

  注  释:

  [1]  高美璇:《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先秦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期。

  [2] 《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

  [3][5]  李恭笃等:《试论小河沿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4]  李恭笃等:《夏家店下层文化若干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6] 《契丹国志》卷23。

  [7]  张乃仁、田广林:《辽海奇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8] 《辽史·地理志》。

  [9] 《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61年第2期。

  [10] 《逸周书·王会解》。

  [11]  张华:《博物志·王方之民》。

  [12]  何乃汉:《岭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13]  黄展岳:《两广先秦文化》,《文物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14]  安志敏:《裴里岗、磁山和仰韶》,《考古》1979年第4期;开封地区文管会,《裴里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浙江省文管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15]  《淮南子·人间训》。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