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阴山的自然面貌,我国古书上屡次提到过。《汉书·匈奴传》说: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是匈奴人的“苑囿”,直到北魏时,还是百兽孳生的地方。《魏书·世祖纪》说:神麚四年公元431年,“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库若干,率其部数万骑,驱鹿数百万,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赐从
者,勒石漠南,以纪功德。”又说: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冬十有一月乙酉,行幸棝阳,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阴山山脉,尤其是它的西段狼山地区,草场退化,草木顿减,有些地方沙化,从考古遗物看,大约是元代之后的事情。
凭着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历代的游牧人以阴山山地为根据地,繁衍生息于其中,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游牧经济和牧业文化。就匈奴而论,其手工业工场,大多数就设于阴山深山幽谷中。匈奴人的穹庐、车辆、木楯、棺椁的制造所,除甘肃河西走廊之外,重要的基地在阴山中,《汉书·匈奴传》说:阴山“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匈奴弓矢的式样,当如阴山岩画所见的那样。匈奴依靠阴山为隐身之所,而且利用山中甘洌的泉水、丰茂的牧草、高大的树木、众多的禽兽等自然资源,发展了自己的牧业和手工业,渡过了自己在历史上的襁褓岁月和青春时代,到秦汉时,俨然以一个强大的民族雄踞于祖国北疆,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游牧帝国。其物质条件就是这条雄伟壮丽的阴山山脉及其之南的两大沃野。汉郎中侯应所说的“……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这段话,充分说明阴山的得失关系到匈奴的盛衰甚至存亡问题,匈奴人失阴山之后,过之所以伤心地泣哭,原因也正在这里。
综上所述,阴山岩画说明,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人曾创造过发达的狩猎业和畜牧业经济,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骑士文明和造车、制作弓矢及生产毡帐等手工业,在繁荣的游牧经济基础上,游牧人建立了强大的游牧帝国。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古代北方发达的游牧经济是以富饶的阴山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为条件的。
注 释: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 伊林·谢加尔:《人怎样变成巨人》,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42页。
[3] 《竺可桢文集·气候与人生》,此处引于《广播教育》1936年创刊号。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