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起源与发展
清代云南的汉文化


步入苍老之境的清代社会,旧的事物正在走向没落,其衰亡征象日益鲜明。但疾驶的历史车轮仍以其不可遏制的惯性驱动着滇云之域进入又一个文化高峰期。
清代推动滇云汉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因,主要是在平定“三蕃”后,清政府重新确

立了对云南的统治。同时,伴随着满人入关后对汉文化的接纳,汉文化在中国各民族文化中的主流作用仍是无可替代的。同样,汉文化仍是滇云文化发展中的主流。其次,康熙、雍正年间新一轮改土归流的推行,意味着一统的政治文化对滇云文化的改造在走向深入。康熙四年(公元1665),滇南废除了教化三部长官司和王弄山长官司,设开化府;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废除阿迷州(今开远)土官,改设流官。雍正一、二、三年又顺利地完成了在丽江、姚安、威远等地的改流,到雍正六年(公元1778),云贵总督鄂尔泰用武力在东川、镇雄等地进行改流。与此同时,汉文化也随之广泛地深入到了改流地区,对改流地区各民族的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清代汉文化在云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汉文化的地域分布面扩展了。改土归流后,滇东北地区的汉文化教育逐渐展开,雍正五年建东川府学,六年设乌蒙府学、镇雄州学、永善县学;清代昭通府的凤池书院、镇雄州的凤山书院、东川府的西林书院等一批书院相继建立。此外东川府的19所义学、昭通府的9所义学,也在传播汉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汉文化的输入推动着滇东北彝族社会发生社会、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如下方面的表现:(1)改汉姓、说汉语。安、陇、禄、陆、龙,甚至张、王、李、赵等汉族姓氏成为彝族的姓氏,汉语也逐渐成为与彝语并用的语言。(2)等级制度的松动。在明清以来的彝族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关系,通过森严、复杂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改土归流后,清政府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使大批彝族摆脱了土目地主的控制,成为封建政权统治下的自由民,冲击了彝族社会中传统的等级制度。又由于义学的普遍设立,大量普通彝民得以学习汉文化,甚至参加科举,得到官禄,冲破了彝族传统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有所松动。(3)家支制度日趋衰落。建立在父系血缘基础之上的家支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中的联系纽带,家支和等级紧密结合,共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改土归流后,土司、土目势力衰落,新兴的彝族地主成为封建政权下的土地拥有者,社会中的大家支观念解体,改了汉姓的彝族人放弃父子连名制,促成家支制度的衰落。(4)宗族制度出现。家支制度衰落后,彝族社会中的父系小家庭纷纷仿效汉族的宗法制度,编族谱,建祠堂。有的一个祠堂相当于一个家族,族长即本寨领袖。有的称祠堂为灵房,意为存放祖灵的房屋。每年由族长率领对供奉的祖先进行祭祀,可见已完全接受了汉族的祖先观念和宗族观念[1]。此外,彝族受汉文化影响,在婚姻、家庭、丧葬以及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云南壮族地区,在明代分属十多家较小的壮族和其他民族的土司,而总隶于临安府。康熙六年(公元1677),这些土司一齐改流,从临安府分出,设置为开化府,改流的当年就设置府学,道光间又陆续建了三所书院。据云南进士名录的记载,到清代改流后,以开化、广西等为主的壮族地区开始陆续有了举人和进士。这些,反映出汉文化传入后,深刻影响了改流地区文化教育的面貌,扩大了壮族地区知识分子的队伍[2]
丽江府改流后,汉文化在纳西族地区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尽管明代木氏土司家族已有了较高的汉文化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木氏统治时期,丽江府的汉文化教育远未普及。杨馥在《迁建丽江府学记》中说:“丽旧无学,土酋木氏,虞民用智而难治,因如秦人之愚黔首,一切聪颖子弟,俱抑之,奴隶中,不许事诗书。”土司的阻挠是明代以来丽江府未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山东曲阜孔子六十六世裔孔兴询到丽江任通判,排除阻挠,出俸禄,在府治之东建学。当时,“酋氏方炽,建学为最拂意事”,学校虽建,仍受限制,直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改流结束,杨馥出任丽江流官知府后,才迁建学宫于府治北,宏敞壮丽,为一郡伟观。同期又建了雪山书院,从雍正到乾隆,丽江的书院、义学达22馆。从雍正七年(公元1729)有蒋廷献中举,为丽江纳西族地区第一个举人,到乾隆丙申,有杨师慎进士及第。汉文化的发展,使丽江纳西族地区在继明代的木氏土司家族文人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平民文人和文人作家,并在纳西族地区继续推行汉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汉族婚姻礼俗注入麽些社会,曾同麽些人的传统婚俗发生抵触。尤其是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限制了麽些年轻男女的自由交往,给他们造成许多痛苦,演绎出一曲曲控诉包办婚姻的“苦情调”:“我才两三岁,父母请了人,到家来算命,属龙男小子,应配属狗的。爹妈细盘算,为我定下亲。谁家属狗女,从来不认识,怎么成一家,怎么过一生?”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青年男女要么屈服,要么以身殉情。光绪《续修云南通志稿》说:“滚岩之俗多出丽江府属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浓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肉,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固所愿也。”这些青年男女双双殉情,以死来捍卫婚姻的自由,他们把对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到来世,他们相信,在天国乐园中,“头上没人管,哥妹多自在。辟出好地方,同度好时光”。汉文化大规模进入纳西族地区,不仅对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形态产生影响,也对麽些人的生活习俗产生重大影响,在丧葬、节日及民居建筑中表现出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