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交流
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与
中原地区远古文化的密切联系



盖山林

  这种传统的人面艺术到了商周时期继续发展着。如在安阳西郊王裕村东南曾出土一个人头陶范。范作半圆形,鼻、目、口、颧面刻得很清楚,上额还有稀疏的头发。印出的人面,颇似吊眼的蒙古人种,高鼻梁,颧骨隆凸,小口,下颌尖窄16。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一四○

○号大墓,也出土过铜人面具17,商代青铜器中有“虎食人卣”,湖南宁乡还出土过人面方鼎,鼎的四面各有一人面作主要装饰,人面宽方,眉目清秀18

  在殷周肘期,除了人面纹之外,在青铜器的装饰方面又出现了一种与人面纹有关的饕餮纹。饕餮是谁也没有看见过的传说中的怪兽,据传说食量极大,贪馋无厌。古人因取之作为四凶之一的名号。《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除以上的传说外,还有一种龙生九子的说法,这九子是、螭吻、蒲牢、狴犴、、睦眦、狻猊、椒图和饕餮,饕餮成为龙的九子之一19。青铜器上的人面纹和饕餮纹到战国就渐渐不见了,而代之产生了几何纹样和植物纹样等。   

  可见,在我国中原地区出现的人面纹,绝不是偶然和孤立的题材,而是延续过绵长的历史岁月。它不但在中原地区长期流传过,而且影响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在阴山陡峭的山崖上,凿磨着大批单独存在的或成群的类人面图形,从面部特征看,有些与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面纹十分相似,如人头上有刺芒状物,人的面型和五官颇具蒙古人种特征等。因此,可以说明,阴山岩画中的人面纹题材,是受到了中原人面纹和饕餮纹的影响。在磴口县北格尔敖包沟畔的山腰上、莫里赫提沟石壁上和潮格旗大坝沟口石崖上,凿刻着许多兽面纹或龇牙咧嘴的怪面状图形,从其形状和特征看,它与殷周饕餮纹有一定关系。   

  关于这种人面形的产生和作用问题,有人将此类图形简单地“看成是曾经实际存在过的面具的表现”20。实际上,问题要比这复杂得多,在众多的各种人面图形之中,虽然有面具的存在,但对具体的人面形要做深入的分析。   

  在我国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的面部塑像或画像,往往具有女性面部特征,如上面提到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彩陶盆上的画像,就是面目清秀的女性画像。那里出土的塑像,也是老年女性的面部。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在遗址中常发现男人的陶塑头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扶风姜西遗址中发现有男人面部浮雕,黄陵遗址中也出土过男人头部雕塑。这与当时的社会性质肯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前者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反映了她们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的社会现实,而后者则体现了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是男人们在人们中间已享有崇高威信的社会现象在艺术上的反映21。这些画像或塑像,无疑是当时在社会上享有权威的、受人尊敬的部落酋长的肖像,或者是母系氏族社会中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氏族的老祖母,或父系氏族社会中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氏族的老祖父的面容的再现。因此,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种人面形,正是当时社会上人们对英雄、领袖或祖先崇拜的艺术写照。其后殷周时代在青铜器上出现的人面形同样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领袖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或对于其他什么神的崇拜。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面艺术受中原影响的古代北方各游牧氏族部落,无数的人面形的岩画,自然也应与中原地区的人面纹含义相似。因为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同汉族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也存在过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英雄和领袖人物的崇拜。岩画中的部分人面图形就是当年游牧民族曾经崇拜过的祖先、英雄和领袖的面容,他们将崇拜的对象凿刻在山岩上,供定期举行朝拜仪式,进行祀典活动。       

  在磴口县默里赫提沟悬崖上,韩勿拉山口巨岩上,白齐沟之畔石丛中,见到的由人面图形组成的圣像壁,在人面之间往往有一簇簇的星星点缀着,它告诉人们,这是居住在苍空的天神形象。  

  当然,从人面形象来看,无论是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面雕塑、画像、青铜器上的人面纹,还是阴山岩画中的人面形,其形象不一定都是可善可亲的,有的面目狰狞可怖,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必须从人类对于神的形象的认识过程去寻找原因。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处于群兽包围之中,人类尚没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力量,因而依赖动物生存但又惧怕动物。因此,最早的神被想像为兽的形态。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征服了大自然,人的作用扩大了,因此,神的形态观念逐渐人格化,采用了半人半兽的形象。如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山川的圣灵大多数还是兽类的形象,只有一部分是半人半兽的东西。九歌中的神人形象,也不全是可亲可善的。发展到后来,神的形象才全部人格化。因此,在殷周青铜器上或阴山岩画中,以面目狰狞的类人面图形表示神灵圣像,是有其来由的。   

  殷周铜器上的饕餮纹和见于阴山岩画中的兽面纹,除了绝大部分为神像外(即古代人崇拜的祖先神、天神以及各种神),也有极少数可能与古代流行的面具有关。面具最初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它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的出现,或用于伪装野兽,作为行猎的一种方式;或用以恐吓敌人;或与图腾崇拜的某种仪式有关。面具曾在古代世界中的许多部落中流行过,直到现在,面具仍在世界不少落后的地方流行着。因此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那种奇形怪状的饕餮或类人面形的岩画,很可能是古代流行过的面具的表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