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周伟洲

西北少数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其多元文化的再次变异

  公元10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即中国五代至明朝中叶约六百年间,随着国内政治局势和社会的变迁,西北少数民族分布格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唐朝灭亡后,历经五代、宋、辽、西夏、金,

元朝统一,直到明朝中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西北民族成分及分布格局相继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公元11世纪初,以党项族拓跋氏为首的势力统一了今宁夏、甘肃河西等地,建立西夏政权(1037年~1227年)。西夏统治者创制文字(即“西夏文”),广泛吸取内地汉族传统文化和南边吐蕃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西夏文化16

  至13世纪,兴起于漠北蒙古草原的蒙古族“西征”和南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分布格局更是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是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对中亚和欧洲的三次大的“西征”,其结果之一就是使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中亚及阿拉伯的士兵、工匠和被俘虏妇孺迁徙到中国西北及全国各地。当时,这批人被称为“回回”。在西北的回回最后因军屯、经商等原因,定居于今陕、甘、宁、青等地,与当地的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共同生产、生活,到后来形成为西北的回族。

  其次,蒙古于公元1227年灭西夏后,不久即统治了整个西北地区,蒙古军士及其家属遂大量迁居于此,以后大多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为新的西北民族,如今日西北的土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在形成过程中,皆含有蒙古族的成分在内。元朝灭亡后,至明正德年间,东蒙古亦卜刺与满都赉·阿固勒呼(《明史》作阿尔秃斯)率部一万余众,迁居于青海湖地区。1559年(明嘉靖十八年),又有东蒙古达延汗孙阿勒坦汗(《明史》作俺答汗)又率部迁徙至青海湖一带游牧。1636年(明崇祯九年),还有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的西蒙古(卫拉特)和硕特部固始汗部也迁至青海游牧。以上这些蒙古族部落即是今日青海蒙古族之前身。

  第三,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漠北,其中一支原居于今蒙古色楞格河北一带的“林木中百姓”,内有名斡亦剌惕部,即后之西蒙古(卫拉特)之前身。后此部因蒙古各部的激烈斗争而向西北迁徙,到今叶尼塞河上源之一的锡什锡德河一带17。到明代,中国史籍称之为“瓦剌”,势力强大,其游牧之地已达今新疆北部;清初称之为卫拉特、厄鲁特。上述诸名,应是不同历史时期“Oyirad”一词的音译和意译。明末清初,西蒙古卫拉特主要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部。其中和硕特部,如上述,于明末已迁徙至青海游牧。而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建立政权,盛时曾统治今新疆及漠北喀尔喀蒙古之地,最后为清朝乾隆帝所击灭。今天居于新疆的蒙古族则大部分即源于西蒙古卫拉特各部。历史上西北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正如笔者的导师马长寿教授多次所说,是“吐蕃的北上”和“蒙古的南下”的结果。特别是后者,如上所述,是奠定今日西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蒙古族的西征与南下对西北少数民族分布格局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之浸润西北各族,则是促使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再次变异的主因。众所周知,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兴起后,迅速向四周扩展。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公元661年,穆阿威叶建立了阿拉伯大帝国,史称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籍称“白衣大食”),不久即占据了中亚地区。公元851年,唐朝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军队激战于怛逻斯(今中亚江布尔),唐军大败,从此唐朝势力退出中亚。也就在此前一年(850年),倭马亚王朝为阿拔斯王朝(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所替代。此后,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时达极盛时期,中亚各族也逐渐伊斯兰化。到公元9世纪中叶后,阿拔斯王朝逐渐衰弱,内部分裂,直到1258年为蒙古西征军所灭。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西北新疆呢?中国学界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世纪下半期。如前所述,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部众西迁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一带,公元9世纪中,西迁回鹘与中亚一些突厥部落(如葛罗禄、样麽等)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8。约10世纪下半叶,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布格拉汗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其境内大力推行,其都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一带开始有伊斯兰教的传播。956年左右,萨图克·布格拉汗卒于喀什噶尔,葬于阿图什(今新疆喀什北阿图什),至今其麻札(伊斯兰教圣地、圣徒墓)尚存。其长子穆萨·阿尔斯兰汗继位后,更是用武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并攻占王朝大汗所居八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962年,穆萨在“圣战”的旗帜下,向南疆的佛教大国于阗发动了进攻19,经过大约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争,才终于完全占领了于阗地区,伊斯兰教也逐渐取代了一千余年来佛教的地位。从此,喀什噶尔、于阗也成为伊斯兰教继续向东扩展的基地。

  此后,在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南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进一步传播,对原当地民族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语言文字、历史传说,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写的哲理性长诗《福乐智慧》和马赫穆德·喀什噶尔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的伊斯兰文化的伟大优秀著作。

  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多次“西征”,中亚、波斯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等大量迁入中国西北各地,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上述在西北的回回及其活动即是最好的例证。从14世纪至16世纪中(元代至明中叶),蒙古贵族在今新疆地区建立了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早已突厥化并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统治者,仍然大力推行伊斯兰教,致使新疆的库车、高昌、哈密等地也先后伊斯兰化20

  总之,从公元10世纪后半期到l6世纪中期,统治今新疆的各政权统治者,通过“圣战”和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使该地区原有佛教文化特征的各族文化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异,从而奠定了近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

  此外,由于唐代吐蕃的北上,今甘青一带原有的民族(如吐谷浑、白兰、党项等)与入戍和迁入的吐蕃军队和奴隶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甘青一带的藏族。公元9世纪初吐蕃王朝瓦解后,佛教再次弘传于青藏高原,形成为带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13世纪蒙古族南下,统一青藏高原,于今西藏地区设置十三万户府。元世祖忽必烈还尊藏族佛教萨迦派八思巴为帝师,统天下释教。而迁入青海一带的各蒙古部落也逐渐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在西北甘青一带的藏族、蒙古族等原有的文化,也逐渐形成为以藏传佛教为特色的多元文化。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