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红山·辽西文化
关于西辽河地区早期农耕时代城的起源及其发展


田广林

  当初的围沟,在下层时代,早已发展为围墙。城墙的建造,或为石砌,或为夯筑。松山区北城子山夏家店下层石城,保留至今的石墙残高尚达5米 ,墙基宽逾

14米 。敖汉旗大甸子土城残高约达4米 ,周长在千米以上。无论是石城还是土城,都筑有城门,门侧筑有守卫设施。在阴河北岸的许多石城中,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出入城门宽阔而平坦的车道。所有的城址均为方城,圆形聚落已经不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城的防卫功能,已经上升到压倒一切的地位。表现之一是城址一般都建在易守难攻的临水高台地上,城墙修筑得厚重而高大。其二是城墙外侧加筑半圆形防御工事,这种半圆形工事的间隔,一般在50~60米 之间,躲在里面的守城者可以从三个方向防御来犯之敌,如果两个工事之间的弓箭手相向对射,正好把兵临城下之敌控制在有效射程之内。这种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就是后世城墙上的敌楼或马面的前身。第三,城墙外侧增设护壕。阴河北岸的一些下层石城外侧,还清楚地见到有增筑护壕的迹象。如池家营子石城是一处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大城,其北侧外围护壕,多达两道,当时社会的剧烈冲突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在夏家店下层城堡附近,经常发现有散居在城外的房址。这些房址的规模一般都比城中的偏小;而城中的房址,其制度也有层次之别。松山区西道村有一处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一座约有1万平方米的高台,经发掘了解到,这里的房址均为地面起建,有的房址以土坯砌成重墙,个别房屋还涂有红色颜料[17]。据笔者了解,在这里的房址中出土有大型玉蚕和石磬等礼器。而在高台以北、以东的外围,则分布着堆积较薄的一般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这里的房屋皆是半地穴式居址,其制度、规格与高台上的建筑判然有别。分析高台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初有城墙所致。 

  又,笔者曾在赤峰南山西侧山腰的缓坡地带调查到一处保存完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古城,城墙现存高度约为6米 ,城内建筑已为厚厚的积土深埋而不见,整个城址面积约在2万平方米 左右,远处望去,为一个明显突起的高台。在紧邻城墙的东侧、南侧,有分散的下层文化房址,其建筑格局,与西道遗址如出一辙。相类情况在阴河北岸的下层城堡带中,屡见不鲜。显而易见,当时住在城内和城外的居民,其身份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后世实行的“国野异制”,此时已在西辽河地区肇源。 

  与红山文化聚落群体的传统格局相一致,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也呈群体组合的发展格局。其组合特点一般是若干个聚落围绕一个较大的中心聚落组成一个聚落群,若干个聚落群围绕一个更大的中心聚落组成一个等级有序、规模庞大的聚落群体。20世纪60年代徐光冀等学者通过对阴河至英金河北岸上起尹家店,下迄建昌营近100公里的下层遗址的调查,发现这些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组,其中,尹家店至三座店为一组,初头朗至当铺地为一组,王家店至水地为一组[18]。近期,昭盟师专北方文化研究所的王惠德同以色列学者吉迪在徐光冀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对这一带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再次深入的调查,其中,在初头朗到孤山子近20公里的区段内,在河北岸的台地和坡地上,共调查到下层遗址60余处,大多数都筑有城墙,均为石城。面积最大者为池家营子石城,约近10万平方米。从尹家店到三座店,池家营子的位置正好居中,在尹家店附近的北城子山、邹家营、机房营子和三座店等地,分别发现有4座面积在4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石城,对池家营子石城形成左右环护之势,其余均为面积在1万~2万平方米的小型石墙或未见城墙的聚落遗址,分别聚拢在这些大、中型石城周围。相类的布局情况,还见于半支箭河流域,而且有迹象表明,半支箭河流域的古城组合,其层次和规格,要明显高于阴河城堡群[19]

  这些情况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已经进步到了文明时代的方国时期,那些依河流山川走向而分布组合的聚落群体,代表的应是某种邦国势力,而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即是城邦形态。商周之际实行的分封制度,就是产生在这种城邦基础之上。西辽河地区早期农耕文化时期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反映的正是中华国家和中华文明原生形态的发展过程。

  注释

  [1]《周礼·太宰》郑玄注。

  [2]宋·马缟:《中华古今注》。

  [3][8][11]杨虎:《西辽河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

  [4][9]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5]郭治中等:《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6]《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

  [7]辽宁考古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1期。

  [10][12][13][14]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材料》,1993年。

  [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四)、(五)、(六)》,《考古》1974年第5期,1977年第3期,1978年第4期,1979年第1期。

  [16][18]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17]刘普祥:《赤峰市点将台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9]朱延平:《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材料》,1993年。

  参考文献

  1.杨虎:《西辽河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

  2.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