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史前史研究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

佟柱臣

  (二)秦岭山脉接触地带

  秦岭山脉接触地带是指秦岭以南及其余脉桐柏山脉,并包括汉水流域、淮水流域。这条东西一线的北侧,分布有黄河流域诸文化的遗存,南侧分布有长江流域诸文化的遗存。在北侧的遗址,自东向西计之,有江苏邳县大墩子

[15]、铜山高皇庙、连云港二涧村,安徽肖县花家寺、临泉老丘堆[16],河南信阳三里店[17]、唐河茅草寺[18],湖北郧县大寺[19],陕西安康花园柏
树岭[20]等不同文化的遗存。在南侧,有江苏海安青墩21]、阜宁板湖陆庄[22],安徽潜山薛家岗[23],河南淅川下王岗,湖北郧县青龙泉、京山屈家岭[24]、枝江关庙山[25]、宜都红花套,四川巫山大溪[26]等不同文化的遗址。

  北侧的江苏大墩子有以红黑白三彩绘成的涡纹、弧线三角形纹的彩陶、钵形鼎、有流、高圈足镂孔豆、獐牙勾形器等,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内涵,而高皇庙、二涧村赵庄、宗墩、张墩的竹筛形黑陶豆、鼻梁形鼎足、鬼脸形鼎足、袋足,则反映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内涵。安徽北部的花家寺还发现了与大汶口相似的器形红陶、高足杯,以及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似的器形黑陶盆、黑陶鼎,所以淮河流域的北侧是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它们所影响的遗存分布的南限。

  河南信阳三里店北丘下层、泌阳三所楼下层的球形腹锥足鼎、圈足彩陶钵[27]是仰韶文化的形制,鲍家山下层多黑色陶和鸭嘴形鼎,是河南龙山文化的形制,所以桐柏山和淮河上游,也是河南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的地域。

  陕西安康花园柏树岭的釜形鼎、小口尖底瓶和红地黑彩的圆点弧线三角形纹彩陶,接近庙底沟的风格;勉县仓台堡的陶锉、西乡何家湾的小口尖底瓶、变体鱼纹彩陶、有肩石铲,接近半坡风格,所以秦岭以南和汉水上游以北,则是陕西仰韶文化分布的南限。

  南侧的江苏淮安青墩遗址,一期的扁条形足罐形鼎、有柄规鬲、喇叭口圈足豆,可与常州圩墩中层相对比,反映马家浜文化中期的因素;二期的折腹罐形鼎、圈足刻花镂孔豆也与草鞋山中层、崧泽中层接近,带有崧泽文化的因素;三期的贯耳黑陶壶,以及采集的玉琮,都带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些迹象表明马家浜文化系统已经越过长江,而淮河流域的阜宁板湖陆庄则是良渚文化影响的北限。

  安徽潜山薛家岗是以鸭嘴形足鼎、枫叶形足鼎、花果形纹有孔石斧和半米多长十三孔大石刀为特征的文化,它最北也分布到淝水,非常接近淮河流域了。

  淅川下王岗早二期的小口尖底瓶、三角形纹彩陶钵、球形腹锥足鼎和郧县青龙泉一期的球形腹锥足鼎、瓮棺、红陶钵,尚带有河南仰韶文化的特征。而下王岗中期的圈足陶杯、扁腹彩陶壶,已经带有明显的屈家岭文化风格,这表明从丹江流域到汉水流域是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交错的分布地带。

  江汉平原上的屈家岭文化,以彩陶薄胎杯、高圈足杯、彩陶薄胎碗和卵点纹彩陶纺轮等为特征,它已见于汉水流域青龙泉二期和下王岗中期,而其部分因素更见于河南腹地禹县谷水河遗址,可证长江流域文化对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之深远。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三峡和宜昌地区,汉水上游有无这种文化遗存,尚未证实。但是汉水上游的一些遗址内均见大溪文化中的打制石铲,也可知大溪文化对秦岭以南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

  秦岭以南,汉水流域、淮河流域北侧的特点:

  1.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都非常明显地分布到淮河以北,河南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到汉水中游以北,而陕西仰韶文化则分布到了秦岭以南。

  2.仰韶文化中的鼎、大汶口文化中的鬲、河南龙山文化的、鬲、,这些三足器之多,反映黄河流域诸氏族炊爨方式的丰富性。

  3.仰韶文化中的舌形石铲和打制缺口石刀,龙山文化中的有肩石铲和长方形石刀,都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种植和收割工具。

  4.无论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均是以粟作为主,所以粟作农业是黄河流域诸文化的特点。

  秦岭以南,汉水流域、淮河流域南侧的特点:

  1.马家浜文化系统已经越过了长江,远远影响到了淮河两岸;屈家岭文化也分布到汉水流域以北;大溪文化影响到秦岭以南。

  2.长江流域,无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均以釜为主要炊器,三足器很少,这与汉水流域淮河流域以北多三足器,形成明显对比。

  3.河姆渡文化中的骨耜、大溪文化中的石铲、良渚文化中的耘田形器、三角形器,也构成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工具的特点。

  4.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均以稻作为主,所以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

  如此,在北纬32°~34°之间的秦岭山脉以南及其余脉桐柏山脉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这东西一线,是黄河流域以粟作经济类型为特点的诸文化和长江流域以稻作经济类型为特点的诸文化的接触地带。

  (三)南岭山脉接触地带

  南岭山脉和武夷山脉的北侧,有浙江瑞安山前山[28]、江西定南夏岗[29]、湖南南岳
彭家岭[30]、安仁何古山[31]诸遗址。南侧,有福建闽侯昙石山[32]、白沙溪头、广东曲江石
[33]、始兴新村诸遗址。

  北侧,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诸遗存与钱塘江的河姆渡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面貌不同,在飞云江和上塘溪均发现了磨制石器,瑞安山前山除见有篮纹灰陶外,还在泥质红陶上以黑彩赭彩绘出条状纹、方格纹,近似昙石山的作风,而为太湖周围诸文化中所罕见,透露受到了武夷山南侧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影响。

  赣南的石器时代遗址,定南夏岗发现了石斧和石镞,由于资料不足,尚难作进一步的判断。

  湘南地区的几个地点,如南岳彭家岭下层多泥质红陶,有人字形纹、菱形纹和绳纹,器形有釜、缸、壶及锅形器,还有楔形鼎足,园艺场的梯形斜弧刃石斧、梯形直刃石锛,显然与湘北洞庭湖地区带有大溪文化因素的诸遗存有所不同,显示了湘南的地方特点。安仁何古二层则以红陶、灰陶为主,分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衣红陶,纹饰有绳纹和方格纹,器形有豆、碗、缸和袋足器,石器有梯形斜刃石斧和短册形凸刃石锛,以及长方形石刀等,也与南岭以南文化面貌不同,说明南岭是长江流域文化分布的南限。

  南侧,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特征是非常清楚的,它与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完全不同。昙石山下层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形有釜、罐、盆、钵。这个文化虽然有鼎,但不见其他三足器,而以釜为主,与长江流域多釜有一定联系。纹饰则有贝印纹、细绳纹、竖篮纹、重圈纹等,壶形器上的牛角形把手和印点纹彩陶,更别具风格。至于石器,种类既少,器形又小,弧线三角形横剖面的石锛为昙石山文化的代表器形。还有蚌铲,也是长江流域诸文化所罕见的。

  石峡文化,是近年在南岭以南引人注目的发现,也是珠江上游晚期的代表性文化。由于它的存在,清楚证实珠江流域晚期与长江流域晚期文化面貌的不同。石峡遗址以灰陶、青灰陶、灰褐陶、灰黄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红陶和白陶,陶色较杂。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划纹、锥刺纹以及镂孔,盛行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平底器极少。就多圈足器这一点来看,显然与长江流域多圈足器相似,而少平底器则显然与黄河流域不同。器形以鼎、釜、盘、豆、壶、罐为多,而带子母口的三足盘、圈足盘和带子母口的鼎、釜及甑等最具特色。但是也有纽绳状陶和玉琮,这些都反映受到了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影响。而石镬也与长江流域晚期文化面貌有别。

  南岭山脉以迄武夷山以北的特点:

  1.浙南、赣南、湘南的诸遗存虽然资料不足,但仍透露一定的地方特点,表明与南岭南侧文化不同,暗示南岭以北应是带有长江流域文化因素遗存分布的南限。

  2.山前山虽然受到昙石山文化彩绘的影响,但仍与昙石山文化不同,就此点,也可以证明武夷山是长江下游文化和闽江下游文化的分界线。

  南岭山脉以迄武夷山以南的特点:

  1.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都分别分布到南岭以南和武夷山以南,所以南岭和武夷山以南,是珠江流域、闽江流域晚期文化分布的北限。

  2.无论石峡文化或昙石山文化都有一定数量的圈足器和陶釜,这一点是与长江流域晚期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石峡文化的锥刺纹和昙石山文化的贝印纹,则是长江流域诸文化所不见的。

  3.石峡文化的抛光工艺,代表中国新石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因而其生产水平也必然是很高的。昙石山文化则用蚌铲,生产水平较低,这些也显示南岭武夷山以南的晚期诸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

  4.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仍以稻作农业为主,特别是石峡的石镢,是适应红壤地带的有力工具,而为长江流域所不见。

  如此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的诸文化虽然均属稻作农业经济类型,但是南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雨量多,稻作的收获量应是较多的。所以在北纬25°~27°之间的南岭山脉以迄武夷山脉,是长江流域诸文化与珠江流域诸文化的接触地带。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