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
文明起源的几个理论问题


启 良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明与文化是两个很不易区别的概念,学者们对二者的运用也常常是混淆的。例如本书名为《中国文明史》,但是如果以《中国文化史》为书名,亦未尝不可。  

  然而,这二者毕竟又是有区别的。我们常说古代文明、

地中海文明、黄色文明、蓝色文明,而不将其称作文化,也是有道理的。本书称作《中国文明史》,而不是《中国文化史》,亦有学理上的考虑。区别大致是:1.谈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必须从原始时代开始,石器时代不可省略,而且必须以考古发掘为背景材料。如谈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元谋人、北京人说起,更不可省略马坝人、丁村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或河姆渡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原始人的文化。而谈中国文明,则无需从它的文化源头说起,更无必要溯源到旧石器时代。即便谈其远古时代,亦主要以神话传说为背景,而不是偏重于后世的考古发现。2.从历史的横断面看,文化史是相对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而言的,而文明史则将政治、经济、军事涵括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几乎可以与“历史”一词同义。当然,文明史又不能等同于“历史”,“历史”注重的是王朝政治、人物事件,而文明史注重的是历史的内在精神,或者说给历史的表象以精神的说明。

  文明与文化两个概念之所以容易混淆,一是因为二者本身相重叠的地方较多,二是由于人们对“文化”一词理解得过于宽泛。

  20世纪是一个最喜欢谈论文化的世纪。西方人谈,中国人也谈;学者们谈,平民百姓也谈。似乎不谈论文化,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

  西方人谈论文化,掀起兴头的是因为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他们将新发现的形形色色的原始部落的生活样式和风俗习惯,统称为“文化”,并且将“文化”作为基本概念而比较人类历史的各民族差别。中国人谈文化,是同本世纪救亡启蒙这一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心的“文化”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热心于原始文化,陶醉于原始人的粗野天趣、神秘怪诞的文化风格之中,而中国人所醉心的是西方文化,忧心的是中国文化,确切说是想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谋求新路。此种状况,直至20世纪80年代乃至世纪末的今天还是如此。也可以说,西方人所谈论的文化,更切近于文化的本义,而中国知识界所说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与“文明”同义。这也是本书不称《中国文化史》而称《中国文明史》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几十年来“文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所以“文化”一词也就泛滥成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几乎成了灵丹妙药。似乎只要加上“文化”二字,任何现象都可以变得高雅起来。于是就有了“酒文化”、“茶文化”、“菊文化”、“松文化”、“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名称和学问,甚至还有“狗文化”、“马文化”、“厕所文化”等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说法。

  “文化”,德文为kultur,英文和法文均为culture,都是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拉丁文的cultura,有多种含义,如耕种、居住、练习、敬神、留心等,但主要的是耕种的意思。故农业在英文中为agriculture,丝织业为silkculture。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所谓文化,原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所指的主要在物质层面。只是到了近世,特别是20世纪,由于文化学、文化哲学成为一门显学,“文化”的含义亦开始人见人殊。据说,对其定义已达一百六十多种,而且还可能有新的定义出现。如此多的定义,足见“文化”一词究竟何指是很难说清楚的,至少在西方学者那里是如此。

  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为了救亡和启蒙,也大谈特谈文化问题,认为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均因文化之差异。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文化的定向。不论是保守主义的传统派,还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都将自己的学思放在“文化”二字上,同时对之做出各种不同的理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梁漱溟则把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样法”,或“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故适也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可见,这些先驱们都是在广义上理解文化的。用梁漱溟的话说:“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文”与“化”并未连在一起。“文”,《说文》释为“错画”,即文字的意思。原始人的刻痕就是“文”的一种。“文”与“纹”原为一字。“纹”即纹饰。而“化”,即为“华”和“花”,同样是纹饰的意思。可见,“文化”在中国先民那里,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的文化创造,也就是创造一个符号的世界。按此种含义理解,中国先民对文化的理解,最符合文化的本义。大约在周代之后,由于对社会教化的强调,“文化”遂被理解为伦理道德之义,“文”的含义是相对于“野”而言的。《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文质彬彬”,都是在教化的意义上说的。汉以后,学者们开始“文化”连称。刘向《说苑》称:“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讲的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

  “文明”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为civilization,亦来自拉丁文civil。civil的原义为公民、国家、政治的意思,后引申为文雅的意思,大约相当于汉语中的相对于“野”的“文”。在古代西方人看来,他们是文明民族,就在于他们过的是公民生活,参与城邦政治。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里给人定义的。当时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将自己看做是文明的,而将其他民族看做是野蛮民族,主要也在于他们认为其他民族没有城邦政治,没有公民生活。这一基本看法,直接为近代的西方哲人所沿袭,并扩大到人文修养方面。比如康德在他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就说道:“我们通过艺术和科学达到了很高的修养,我们太文明了,以至繁文缛节成了累赘。”更为甚者的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是基于这一信念的,即自认为只有西方人才是文明民族,他们对世界各族人民的掠夺,乃是用先进的文明去拯救野蛮的民族。

  古代中国人对于“文明”的理解,大体上与西方人相同。《易经·乾卦》即有“天下文明”一句,唐人孔颖达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颖达又解释为:“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不难看出,在古代中国,从周代以后,“文明”与“文化”的含义几乎是等同的,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中国人自称为“礼仪之邦”,也是从这一含义而言的。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文化”与“文明”归结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文化”是人类相对于动物状态的一种禀赋,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而“文明”是相对于人类自己的野蛮状态而言的,重在文治教化、礼仪规范、德性修为之方面。正惟如此,我们才说人是文化的动物,而不说人是文明的动物。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