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
游牧民族社会结构问题刍议


王三义

游牧民族没有在活动领域内建立国家,但有“类似国家的结构”,

并具备农业国家的主要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类似国家的结构”,其含义与前苏联的史学家涅乌西辛(1898~1969年)提出的“未开化的王国”概念差不多。“这一说法,用来揭示阶级划分尚未十分明显和‘一个阶级

或阶层对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权力’尚未充分发展的那个阶段。”[16]  

  将“类似国家的结构”引入游牧民族研究,是为证明,游牧民族在进入农耕区并建立国家之前,并不是停留于氏族部落制阶段,而是一种“类似国家的结构”,公共权力是存在的。 

  为证明此说成立,笔者可举出更多的理由,例如:“类似国家的结构”可与“早期国家”互证。“最早的、真正的原始类型的、紧接着原始社会解体之后的国家,被称作‘早期
国家,”17]“它们代表一种不稳定的群体政体,保留着很多先前发展阶段的特征,社会结构是复杂而不稳定的,有不同种类的从属关系,其中没有一种关系占据肯定或绝对的优势”[18]。在早期国家中,领土的概念似乎是十分模糊的,它首先是指一定的人口和其所居住的地区的某种关系。早期国家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来的国家不同,“游牧部落的国家就具有早期国家的全部特征。但是这种游牧国家的政府并不直接干涉生产,而其最高权力则认为被属于整个统治的民族。由此发展了采
邑制度”19]。例二,“类似国家的结构”可与城市国家特征互证。“城市国家实质上是城市政治国家,而不在于有没有城市。只要是具备了城市政治国家的特征,没有城市的部落也可称之为国家”[20]。那么游牧民族的类似国家结构是成立的。例三,原始社会也存在“城”和“国”。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辽宁喀左县发掘的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遗址,距今4895±70年。又在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发掘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是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和墓葬[21]苏秉琦先生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新概念和新课题。其中“古国是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东山嘴、牛河梁遗址,说明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22]。可以说,游牧民族的“类似国家的结构”,大致相当于原始的“国”,是氏族公社与真正国家之间的组织形式,或特定条件下的另一种组织形式。例四,日耳曼人、东斯拉夫人、蒙古人等直接过渡到封建制度的民族,肯定存在过“类似国家结构”,公共权力得到充分发展,否则,“直接过渡论”是不可信的。

    注释

  [1][2][1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7、168、169页,人民出版社。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8页,人民出版社。

  [4]时佑平:《应该重新探讨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6]摩尔根:《古代社会》(下),第358页。

  [7]黄敏兰:《略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形式》,《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8]《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第44~45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

  [9][16]H.J.M.克列逊、P斯卡尔尼克:《关于早期国家的各种学说和假说》,《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第289页。

  [11]洛克:《政府论》(下),第90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

  [12]赵磊:《论自然权力与社会权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

  [13]张文伟:《试析原始残余对游牧民族征服战争的影响》,《上饶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14]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

  [15]吴锐:《从中西早期城市国家和城邦的性质看中西文化的起源》,《青海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17][18][19]A.M.哈赞诺夫:《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第268、270、281页。

  [20]田昌五:《有关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一些问题》,《史学理论》1989年第1期。

  [21]《文物》1986年第8期。

  [22]苏秉琦:《辽宁古文化与城古国》,《文物》1986年第8期。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