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
北方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问题略论


张碧波 高国兴

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特点

  多元性与同一性。北方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据文物资料和文献记载,战国以前(公元前5~前3世纪)在西北就有被称为“荤粥”、“鬼方”、“

狁”、“夫”和“戎、狄”的氏族或部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有“殷之先”、“孤竹”、“令支”、“屠何”、“山戎”,“箕族”、
”、“夷”、“发”、“”、“秽貊”、“肃慎”等等。由于北方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各个部族具有张扬个性、攫取物质财富的心理,所以表现出部落氏族间的不断战争,发生融合和裂变、消失与壮大。不同文化层次(文化主体)的撞击、打破、交流与融合产生新物质文化(新文化主体),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旧质既是全有  (融合的有),又是全无(新质的新),构成了北方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同一性。匈奴是许多互不统属的氏族、部落逐渐趋于局部聚集而形成的。东胡是“百有余戎”,本身就包含着多元性。匈奴之后又有与东胡、月氏、楼烦、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乌孙、乌揭、楼兰等的兼并与融合(参见《史记·匈奴列传》),公元48年,匈奴又分为南北二部(参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及《南匈奴传》)。东胡有乌桓、鲜卑、契丹、室韦之分。鲜卑又有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拓跋氏之分。丁零演变为敕勒、铁勒,形成突厥族系。肃慎演变为挹娄、勿吉、,女真[6] 。北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地理、气候等诸种因素所带来的战争使北方民族文化斑斓多彩,纷繁复杂,多元中又保持着相同的文化特征。 

  开放性与凝聚性。北方民族经济生活虽然由于生态环境所决定以游牧为主,但又由于实用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经济方式表现出不确定性。随着与农业文化的撞击,农业必然为各个民族所重视。《史记·骠骑列传》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出击匈奴,至窦颜山赵信城(按: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三国志·魏志》载乌桓“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新唐书·突厥传》载“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公元695~715年在位)时,曾向唐朝请求农器及谷种。可见这时突厥亦有农业[7]。东胡、肃慎亦兼有农业。经济方式上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对外来文化开放的机制,能够随时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但是,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撞击,秦汉以降长城的修筑,遏制住了北方民族的南下,同时也加强了北方民族各族系的凝聚力。选取其他经济方式并没有失去自己独有的方式就是这种凝聚力的体现。所以北方民族文化所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是在实用的价值取向下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因素的开放。

  晚熟性与早熟性。北方民族是晚熟的[8]。人的自然性、婚姻、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的原始性在北方民族文化发展中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北方民族较少有理性的束缚,妇女刚健,未嫁姑娘不受约束,既嫁则贞,所谓“妇贞而女淫”。一些居民多居于山林之间,“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冬天“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天“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不法,“作厕于中,圜之而居”,“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晋书·肃慎氏传》)。由于北方民族不断问鼎中原,两个文化圈(区域、系统)的互相影响和渗透,发生经济贸易关系,互相通婚发生血缘关系,使北方民族文化实现了开放。同时,由于北方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中原高度文明必然使他们产生敬慕归化心理,吸收中原文化中的有益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因子。马克思说:“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文明是在技术和贸易经济的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原文明便成为刺激北方民族文化由蒙昧到成熟的材料。因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很快地由原来的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或奴隶制初中期阶段进入了封建制阶段。 

  断续性与跳跃性。由于游牧民族追逐水草,经常移动,居住不能固定,对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进行生产斗争的经验,难于总结积累,这就带来文化发展的断续性特点。文化发展会出现高低发展不平衡的跳跃性,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缺少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 

  如果我们把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作一比较,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中原文化崇古尊先,内圣外王,重义轻利;北方民族文化贵壮贱老,重利轻义,讲究实用。在政治上,中原文化具有“长老”文化形态,权威导向来自于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形成一整套犹如金字塔的系统;北方民族文化虽有君王之体,但未形成绝对权威,“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国王无道,群臣废之”。在经济上,中原文化重农抑商,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文化心态;北方民族文化,畜牧渔猎农业经济方式表现出不确定性,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形成了多元经济发展的文化心态。在伦理上,中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和谐,尊尊亲亲,“父母在,不远游”,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北方民族文化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兄死妻嫂”。 

  中原文化区域与北方民族文化区域的交互作用地带[9]燕赵等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虽属北方民族文化区,但它是中原王朝在长城沿线建立的国家,分析其文化特征,对认识北方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很有意义的。 

  《汉书·地理志》载“赵、中山地薄人众,犹如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异物。为倡优。女子弹取弦,游媚富贵,编诸侯之后党宫”。“太原、上……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钟、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颇有赵、齐、卫、楚之徒。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燕地,……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上谷至辽东,地广民稀,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这里所透露的婚俗、习俗、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不正反映出北方民族文化的强大波及力吗?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