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在草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贾合甫•米尔扎汗

  公元9至10世纪时,居住在阿尔泰山北部和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另一个古代哈萨克部族克马克人(吉马克人)强盛起来,并建立了克马克汗国。据阿拉伯地理学家艾勒·伊弟利斯(1100~1166年)的记载:克马克汗国首都称作克马克亚城(Keymakeya),位于额尔齐斯河畔。除了都城以外,克马克汗国还兴建了不少城市和城镇,这些城市

和城镇都坐落在东西方商道之间,或河岸和湖畔,城中有专门进行商品贸易的巴扎尔,也有不少学习伊斯兰教理的经文学校。克马克汗国地处交通要道,商人来往不绝,与东西方各汗国和王朝保持关系。当时从克马克汗国至费尔干纳的商道有两条,至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汗国有一条商道。克马克汗国曾出土过约9至10世纪刻有古突厥文的铜镜。阿拉伯史学家阿布·杜拉克记载,克马克人用芦苇作笔书写,这说明克马克人曾使用过古突厥
19。

  蒙古征服中亚之前,即10至12世纪时中亚草原中部、南部和七河地区的城市文明发展到很高程度。这时中亚草原南部的怛逻斯、讹答剌、伊斯非加普、加纳肯特、海押里等城市尤为繁荣。世界上享有“第二导师”荣誉的杰出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学者艾卜·奈斯尔·法拉比于870年就生于中亚草原南部城市奥特拉尔城(即汉文献中的讹答剌城)。

  公元12世纪初,我国北部契丹族西迁到西域,建立西辽即黑契丹汗国,以今新疆额敏县境内的叶密里城为都府。公元1130年后,契丹人征服中亚大部分地区。在楚河流域的巴拉萨衮附近建立新的都城,称虎思斡尔朵。

  契丹征服中亚具有和平性质,没有破坏城市和农田,相反他们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许多
新城市20。契丹统治者在这些城市里修建了宫廷、佛寺等,这些建筑用中国中原地区的图案绘画作为装饰,有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使游牧民族的草原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农业得到了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也影响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建筑业和工艺美术。10世纪以后中亚地区的清真寺和经文学校越来越多,坟墓和墓碑开始用阿拉伯、波斯的建筑艺术和形式,突出了伊斯兰文化。如现存的艾合迈德·亚萨维墓(12世纪)和比比哈尼姆清真寺等。

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古代哈萨克族文学艺术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反映:

  1.国内外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表明,横穿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中亚草原丝路沿线上的一系列古代城市成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孙昆莫向汉武帝赠送乐器,出嫁乌孙国的细君公主作类似哈萨克先民民歌的歌谣,汉朝公主相夫“学习孙言”等历史史实,都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是何等频繁。

  2.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时期来自中原唐朝的旅行家、使节、学人、僧人在自己的游记中较详细地报道了哈萨克先民等西域民族的情况,这对我们研究哈萨克等游牧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3.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地区后,各突厥语民族(包括哈萨克先民)放弃了原有的古突厥文、古回鹘文,开始使用阿拉伯文,这样中亚各国同阿拉伯、波斯等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更加密切。中世纪在突厥语族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的学者、诗人法拉比、尤素甫·哈斯·哈吉甫、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亚萨维等文化名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4.丝绸之路对哈萨克古代文学中“纳吉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所谓“纳吉拉传统”就是把阿拉伯、波斯、印度等东方民族的文学故事用哈萨克史诗形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波斯的《王书》、印度的《托特纳玛》,还有《克里木的四十个英雄》等世界名著以哈萨克史诗体裁形式,在中世纪及近代广泛流传于哈萨克民间,大大丰富了哈萨克民族的精神生活,为哈萨克文学增添了光彩。

  这期间,值得我们注意的证据是:中世纪大规模发展起来的阿拉伯、波斯、印度文化和文学,以及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都是古代丝绸之路起了桥梁作用的明证。在这种文化交流中,在中亚草原南部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如奥特拉尔(法拉布)、亚萨(土尔克斯坦)、巴拉萨衮、伊斯非德加普等地学者的哲学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有重大作用。如法拉比的哲学思想对12世纪诗人亚萨维产生了很大影响。亚萨维被称为是中亚的圣人,正如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麦加有穆罕默德,土尔克斯坦有亚萨维。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出家人和哲学家。他年轻时在土尔克斯坦读书,后来去布哈拉读书,曾是伊斯兰教清洁派代表玉素甫·哈马达尼的教徒。接着他又回到亚萨城,开设经文学校,召有不少教徒和学生。他的主要著作有《大智之书》(又译为《箴言集》),这是一本诗体哲学作品集,对研究哈萨克族哲学思想很有价值。他的学生苏来曼·巴克哈尼也写过不少带宗教色彩的作品,其代表作《巴克哈尼之书》同亚萨维的《大智之书》一样,深刻影响了哈萨克人民。这些著作都是经文学校的经典。他们这种根据宗教神话情节写叙事长诗和神话故事的创作手法对后代人影响很大,13~14世纪这种文风比较普遍。同时,用这种拟作长诗形式写诗的诗人有拉布胡孜、艾里、塞甫·萨拉依、塞达合迈德、哈德尔哈里、胡萨木·哈特伯、胡特伯、杜尔别克、萨哈黑、艾哈迈德·玉格那克等。他们为后世拟作长诗(黑萨)文学传统打下了基础。这一传统持续到本世纪。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写拟作长诗的诗人也较多,主要是,阿拜写有《叶斯坎德尔》、《艾孜木的故事》;玉索甫别克霍加写有《达丽哈》、《萨勒萨勒》、《米格拉吉记》、《末日谈》、《扎尔库木》、《恰克尔·恰克拉特》、《慷慨的哈斯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等;阿合提写有《吉汗沙》、《黑萨阿布都力马立克》、《末世》、《阿比阿特·阿克迪亚》、《黑萨塞甫勒马勒克》等;还有艾塞提写有《木马》、《三个孤女》及唐加勒克的《娜孜古丽》等。

  总之,中世纪阿拉伯、波斯、印度文学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亚萨、法拉布、伊斯非德加普、巴拉萨衮、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城市流传到哈萨克民族中,形成一种拟作长诗(黑萨)的文风。

  注  :

  [1][2]  《新疆历史论文集》,第29页,新疆人民出版杜,1978年。 

  [3][13]  夏列肯诺夫:《埋在沙漠中的古城》,哈萨克文版,第16、92页,阿拉木图,1992年。

  [4][6][7][8][10]  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第209、210、212页,新疆大学出版社。

  [5]  《周史·突厥传》。 

  [9]  《新疆社会科学》,哈萨克文版,1993年第1期。

  [11][14][17]  《新疆简史》,哈文版,第一册,第163、197、23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

  [12][19]  《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通史》,哈文版,第一卷,第380、390、427、429页,阿拉木图,1980年。

  [15]  《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校注,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   

  [16]  《哈萨克族简史》,哈文版,第165~166、22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

  [18]  巴尔托里德,《七河史纲》,维文版,第22页。

  [20]  《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通史》,第2卷,第106、109页。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