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上述城镇,当时与中亚的碎叶、怛逻斯、伊斯非加普、塔勒格孜、碣石(今塔什干)、海押里等古城联成一线。“坐落在中世纪商业贸易交往路线上的这些古代城市——怛逻斯、讹答剌、斯哈纳克、海押里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同近东、中东国家以及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
中最著名的可以说是碎叶和怛逻斯城。到现代,怛逻斯古城遗址上曾出土过公元704年至766年间铸造的突骑施汗国钱币”[12]。此外,古代七河地区、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很多古城的古名称和废墟遗址迄今仍保存着,如库木肯特、萨乌达肯特、巴巴阿塔、美尔克、阿斯帕拉、卡拉喀斯台克、塔勒哈尔、贾尔肯特等[13]。
西突厥汗国时期中亚草原丝绸贸易最为繁盛。西突厥可汗室点密牙帐设在楚河流域的碎叶城。他与西方国家的丝绸贸易遭到波斯的阻挠后,就改变方针,于公元567年派使者带着信件和丝绸去同东罗马直接打交道,受到了东罗马皇帝的接待,东罗马皇帝亦派使者到达西突厥汗国,见了室点密[14]。当时他的最重要活动是在于控制中国中原地区同中亚诸国及波斯、东罗马之间的丝绸出口贸易。
西突厥汗国的建立,在中亚地区各突厥语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领土范围包括北至阿尔泰山南北,东起巴里坤、伊吾,西达咸海、里海,南至天山南北的辽阔区域。当时分布于这个区域里的操突厥语族诸部如乌孙、康里、杜拉特、乌古斯、克普恰克(钦察)、葛逻禄、拨悉迷、突骑施等都受到突厥汗国的管辖。
如上所述,突厥汗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草原游牧经济也发展起来。特别是丝绸和畜牧业产品贸易尤为繁荣。在草原丝绸之中和沿线上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较高程度的城市文明。碎叶、明布拉克(屏聿,即千泉城)、伊克乌格孜(双河城)、碣石(塔什干)、怛逻斯、巴拉萨衮、俱兰、美尔克、别失八里、轮台、蒲类、阿力麻里(弓月城)等一系列城市和城镇,其中碎叶、明布拉克、伊克乌格孜、阿力麻里等城市先后发展成为西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研究草原游牧民族历史极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突厥汗国在文化上的最大成就要数古突厥文的创造和使用。公元630年曾到过西突厥汗国古都素叶水城(即碎叶城)的中国著名旅行家、佛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一就这样记载:“……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自左向右。……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15]这里指的显然是古突厥文。自从19世纪末以来,在古突厥汗国境域内相继发现了许多史诗性突厥文碑文。学者们对古突厥碑文和哈萨克史诗进行比较研究后,惊奇地发现它和哈萨克民族史诗有许多共性,可以说古突厥碑文是哈萨克史诗的雏形[16]。
西突厥汗国分两厢十部,左厢部为五部咄陆。这五部咄陆中,领地最广、势力最强的是突骑施部。公元8世纪末西突厥汗国灭亡后,突骑施部接替统治其领地,建立了突骑施汗国并以碎叶城为大牙帐,以伊犁之弓月城(阿力麻里)为小牙帐[17]。
突骑施汗国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更加活跃。由于商品经济的需要,大量发行了铸有粟特文的“突骑施可汗”字样的钱币,延续使用古粟特文和古突厥文。到了苏禄可汗统治时期(公元715~738年),突骑施汗国在丝路贸易上已达到一次能出售一千匹马换取丝绸等物品的程度。苏禄可汗被杀之后,突骑施汗国分裂为两姓突骑施,黄姓突骑施设牙于楚河流域的碎叶城,黑姓突骑施设牙于怛逻斯城。
公元8世纪60年代,突骑施汗国衰落,葛逻禄汗国(公元766~940年)据有其地。葛逻禄统治者被称为叶护,以碎叶、怛逻斯为统治中心。于是原西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统治下的古代突厥语族诸部又统一于葛逻禄汗国政权之下。葛逻禄汗国统治时期丝绸贸易等商业在其经济中亦占有同样高的位置。这时塔拉斯河和楚河流域兴建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原有的城市和城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葛逻禄汗国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到中亚地区。巴尔托里德在《七河史纲》中肯定地说:“……10世纪怛逻斯以东的诸城镇中确有大规模回教寺的建立。回教文明影响了葛逻禄的一般生活方式。”[18]10世纪中叶葛逻禄汗国衰落,哈拉汗王朝建立。哈拉汗王朝的疆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河中地区及今新疆西部。其统治中心有两个:一是楚河附近的巴拉萨衮城,一是喀什噶尔。
哈拉汗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更深入广泛地传播到中亚地区。王朝有一整套国家军事、行政制度。王朝在政治上的稳定使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它反映了当时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