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农业也经历了类似华北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农村多在河湖边或沼泽地种稻,养猪、狗和水牛。用骨铲整治水田,很少见收割用农具,加工粮食用杵臼。
2.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农村遗址显著增加,规模扩大。许多地方已用石铲代替骨铲整治田地。
3.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农业有较大发展,除种稻外,有的地方从北方引种了粟、黍等旱地作物作为补充。已会养蚕缫丝织绸,家畜中大约从北方引来了羊。农具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江浙良渚文化中出现了三角形石犁,广东石峡文化则有石䦆和石铲等,收割用农具中出现了少量石镰和爪镰。
以上两大农业区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并且对邻近国家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出现新的劳动领域,扩大了劳动门类或职业的范围;其二,更新技术,提高效益,生产向纵深发展。两者彼此联系,结果是出现和发展了社会劳动分工及其日益专业化。
本卷涉及的时代中的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家务劳动范围的扩大,最终导致男子占据了农业生产领域,妇女成了基本上司家务的劳动力。这是一个渐变而又复杂的过程。约在公元前第四千年前期大汶口文化刘林期的大墩子墓地见到的情况,表明这一过程已步入质变阶段。这里的男性墓才用镞、鱼镖一类渔猎工具随葬,纺轮基本上只见于妇女墓葬中;妇女也用斧、锛随葬,但比例上却少于男子。同时,铲、凿只见于男性墓,而且,仅在男性墓中才见到斧、锛、凿这样成套的石质工具。M4和M32两座成年男性墓,在随葬斧、锛、凿同时,还随葬了碎石片、牙料及较多的骨、牙制品,形象地说明死者生前是手工业匠人。至公元前3000年后半期齐家文化的柳湾墓地,石刀、石斧、石锛、石凿及石钻和纺轮,分别成了男、女各自的专用随葬品。手工业匠人从最初只在男子中出现,就规定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工只是男性展现才能的专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