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史前文化
大青山西段和鄂尔多斯地区的石围墙(图)


寨子上遗址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马家圪旦村东南1.5公里处,东南约1公里与白草塔遗址隔沟相望。遗址东临黄河,西、南两面为冲沟断崖,仅北侧

与山梁相连。1990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寨子上遗址也分三期文化,虽然发现材料较少,但却是代表这个地区性质不同的三类古代文化遗存。第二期文化遗存发现石砌和白灰面房址3座、灰坑2个、墓葬1座,此外还发现石围墙多道。遗址形状不很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南侧又向南延伸出一狭长地带。地势是西北较高,往东南逐渐降低。遗址东、南为黄河断崖和较陡的深沟,因势就险,故未筑石围墙,而遗址北部两侧沟坡略缓,故均垒砌石围墙,石围墙沿遗址边缘地带,因地势而行,将遗址围住。在遗址东部靠北紧邻黄河石崖边有一圆锥状小土包,高出地表约6~7米,土包的西侧又有一半环形石墙遗迹,这可能是石围墙防御系统有关的建筑设施。在遗址内东南侧还有一道曲尺状石墙,将遗址内东南狭长地带与遗址分开,成为相对的独立单元。各道石墙破坏均较严重,有些地段已不存在,仅可根据地势相连。北部石围墙地表上一般残高20厘米左右,地表下有40厘米,石围墙厚70~90厘米。石围墙是用较大的片岩石平垒砌,墙内外均较整齐。遗址西侧南部一段石墙现为一土石相间的土垅,宽约2米,高约1米[5]。寨子上遗址石围墙明显的似石城址建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图12)。寨子上遗址二期文化根据遗迹、遗物判断,属于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早、中期,但是与岱海地区同时期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图12  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石墙平面示意图

在准格尔旗窑沟乡东南5公里的一处当地俗称小沙湾的山坡上,有在1991年曾经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小沙湾遗址。小沙湾遗址是利用地形三面是绝崖,筑有双层石围墙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东临黄河,西、南为龙王渠环绕,北依山梁,地势是北高南低,呈波状台地,遗址不大,东西宽40余米,南北长近100米。两道石围墙平行筑在遗址北部。第一道石围墙在外,东西走向,长37米。石围墙的横截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上宽2.9米,下宽3.3米,残存高度为0.7米。第二道石围墙位于第一道石围墙内南侧,北距第一道石围墙35米,并与其平行。第二道石围墙长41米,横剖面与第一道石围墙一样,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上宽3.5米,底宽4.2米,残高1.6米。两道石围墙构筑的方法相同,均是先在地表用一块块石块叠砌石墙两侧,砌到一定高度之后内充碎石块,然后再用同样方法分层逐渐向上砌到顶部,只是第二道石围墙的墙体比第一道石围墙的墙体宽。小沙湾遗址的双重石围墙,使遗址似一小型城址(图13),在遗址内发掘清理房址6座、墓葬1座、灰坑5个以及两道石围墙,并获得较丰富的陶、石、骨器等实物资料[6] 。根据遗迹、遗物分析,该遗址当与包头阿善三期文化遗存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但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与阿善三期文化不完全相同。石围墙的时代当是与阿善三期文化一样,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略早于岱海地区老虎山遗址的石围墙。                               图13 小沙湾遗址石墙平面示意图

截至目前发现的石围墙,最进步的当是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以东8公里黄河岸边的悬崖之上的寨子塔遗址的石围墙。寨子塔遗址东侧为黄河断崖,西侧与南侧为深沟环绕,仅北侧有路通山梁。遗址北高南低,呈长方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于198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的四周都建有石围墙,但东、西、南三面的石围墙保存得不太好,断断续续,仍可清晰地看出有一道石围墙,墙基宽75~90厘米。遗址北侧通大路处,建有并行的两道石围墙,两墙相距10~15米,两道石围墙均建在土垅之上。土垅基宽3.5~5米,高约1.8~3.5米,两道土垅的外侧均为深沟。外石围墙长142米,内石围墙长137米,石围墙的现存高度为1米。两道石围墙的寨门不在一处,外墙寨门建于外墙中部偏西处,宽约4米,寨门两侧的石墙明显加宽。内墙西段在近西墙处南折一段后,又西折同西墙相连,内墙寨门即建于内墙南折处,寨门西向,宽约2.5米。这样的双重石围墙比小沙湾遗址的双重石围墙进步,两层石围墙的寨门不可以直通,内石围墙的寨门与外石围墙形成似“瓮城”式的构筑方法,加强了防御作用,这对后来瓮城门的发展和构筑方式以及对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都提供了很好的资料[7]。根据寨子塔遗址的遗迹和遗物分析,这里有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到中原夏商六个阶段的遗存,石围墙的时代属于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时期。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石围墙已经很多,在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黄河东岸的清水河县的后城嘴也有石围墙,相信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还会发现石围墙遗址。在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晚期以及到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时期,这种石围墙和石筑房子或白灰面房子为基本特征的聚落遗址在内蒙古中南部普遍出现,当是反映原始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内蒙古中南部的原始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和高度发展的。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境内的石围墙出现较早,并不断发展进步。大青山西段包头市地区的石围墙比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的石围墙略晚,但却早于岱海地区的石围墙。内蒙古中南部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晚,相信今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将在石围墙的继续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注解:

    [1]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古》1986年第6期。

    [2] 西园遗址发掘组《内蒙古包头市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90年第4期。

    [3] 包头市文管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古》1990年第4期。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载《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载《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载《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7] 魏坚《准格尔旗寨子塔、二里半考古主要收获》,载《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