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南部不仅岱海地区发现多处有石围墙的遗址,而且在大青山西段南麓包头地区以及鄂尔多斯地区东部,也发现多处有石围墙的遗址。这些石围墙遗址,有的与老虎山遗址时代大致相当,而有的则早于老虎山遗址或稍晚于老虎山遗址,石围墙的发展延续时代比岱海地区长,有的遗址石围墙不止一道。
大青山是由西而东横贯在内蒙古中部,是阴山山脉的主要支脉之一,大青山西段大部分属包头市。在大青山西段南麓的第一、第二级台地上,分布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的遗址我们已经进行了发掘,如阿善遗址和西园遗址,有的遗址只是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有莎木佳、黑麻板、西沙塔、威俊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大青山西段的这些遗址中,多数发现有石围墙,有的石围墙保存得还很好[1]。前面已经介绍过包头市阿善遗址的情况,在阿善三期文化晚期,也就是相当中原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晚期,时间与老虎山文化大致相当时,普遍出现石围墙,甚至不止一道石围墙。在对大青山西段进行考古调查时,对阿善遗址地面遗存又进行了复查,发现阿善遗址的西台地上有一组石堆建筑群,共计18座用石块垒砌的圆锥形石堆,石堆的基础是用比较规整的石块垒砌在生土之上,石基距地表20厘米以下,这些石堆可能是与阿善遗址有关的祭坛遗址。在石堆建筑群所在的岗梁的东、西、南三面边缘,都保留有石砌围墙,石围墙多残存,略高于地表面,均呈垄状堆积。东墙和西墙各筑一道,都是沿岗梁的边缘由北向南延伸与第一道南墙相交。南墙为三道,第二道和第三道南墙沿岗梁南坡并列,长35米,起止点皆弧收,并非很直。第一道南墙与第二道南墙之间相隔6米,第二道南墙与第三道南墙间隔1.8~2.2米。第三道南墙残高50厘米,墙宽1米左右。第二道南墙正面残高1.7米,顶宽60厘米,墙身向内斜收,背面贴坡。石围墙砌筑法为错缝平砌,相交处用黄泥固定,空隙皆以碎石填塞。
西园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沙尔泌乡西园村1公里的大青山南麓东西两个对峙的台地上,西距阿善遗址5公里。该遗址于1985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进行发掘,这是一处文化面貌与阿善遗址有较多相同,而又稍早于阿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总的来说,是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地域特点的原始文化遗址[2]。西园遗址的东台地已成现代墓地,扰乱严重,但考古调查尚可看出沿台地的东、西、南边缘,若断若续保存部分石围墙遗迹,石围墙残高10~30厘米,基宽70~80厘米,遗址的南部地表尚残存几座类似阿善三期文化晚期地面用石块砌筑的房屋基址,房址为圆角方形,门向南,面积约20平方米,地表采集的遗物也分别属阿善二期和阿善三期。西园遗址的石围墙当与阿善遗址石围墙时代大致相同,或者稍早一点。
莎木佳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东园乡莎木佳村北莎木佳沟东西两侧台地上,西距西园遗址5公里。该遗址未经发掘,考古调查地表采集遗物和发现的遗迹与阿善三期相同。遗址的东西台地均发现有石围墙[3]。西台地遗址东西长80多米,南北宽60多米,沿台地的东、西、南边缘,均保留有地面石围墙,墙基大部与现在地表平齐,两侧有石围墙倒塌后的散乱石块。东台地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沿台地的东、西、南边缘也保留有石围墙基址,石围墙依地形曲直不一,基址大部分与现在地表平齐,宽70~80厘米。东、西两台地的石围墙内,或有十多座房址和一座大房子,或是中部有一座大房子和西南部为祭祀遗址等,石围墙当是与原始聚落遗址有关。
黑麻板遗址属于东园乡境内,在黑麻板村西北1公里的大青山南坡第二级台地上,台地高于山下地表约70米,该遗址西距莎木佳遗址7公里。遗址也是分东、西两部,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水沟。遗址的西半部地表尚保存12座较完好的石砌房屋基址,这些房屋基址依山势阶梯状单独排列,高低错落,布局井然。根据遗迹遗物判断,当与阿善三期文化类似,特别是房址形制,更是与阿善三期文化晚期相同。西半部未见石围墙,而东半部在遗址周围均保留有石围墙基址。东半部地形较平坦,东西长110米,南北70米。沿台地边缘的石围墙基址保存较差,大部分与现在地表平齐,在墙基两侧也散落有石围墙坍塌的大量石块。在北墙中段,有一宽2米的门道,门道两侧各砌有一个方形石墩与石围墙相连。东半部石围墙内未发现居住遗迹,仅靠近北墙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可能是祭祀遗址。
在大青山西段,除了在以上各遗址发现有石围墙外,在威俊等遗址也发现有石围墙。这些围绕遗址修筑的地面石砌围墙大致是同一时期出现的建筑,从其规模来看,是属于防御性工程。由此可见,这个地区在相当中原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的晚期,或是相当龙山文化早期,或稍早一点时,普遍出现石围墙,在时间上石围墙的出现略早于岱海地区相当龙山文化早期。
在鄂尔多斯地区东部的准格尔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石围墙和石筑房子为基本特征的聚落遗址群也不少,大青山西段有出现多道石围墙的阿善遗址,这里也发现有双层石围墙,如寨子塔遗址和小沙湾遗址均是双层石围墙。寨子塔遗址不仅出现双层石围墙,而且出现两层石围墙的门如若“瓮城”式的寨门构筑方式,说明这个地区的石围墙是很发达的。从石围墙的出现时间来看,这里在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就出现有石围墙,要早于大青山西段各新石器时代的石围墙,更早于岱海地区的石围墙。
准格尔旗境内石围墙遗址时代最早的是白草塔遗址。白草塔遗址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白草塔村东南1公里,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一处具有三期一脉相承、连续发展、具有地域特征文化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三期分别代表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和龙山文化早、中期三大发展阶段。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复杂,遗迹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是难得的完整聚落形态的遗址。白草塔遗址第一期文化发掘出半地穴式居住房址、陶窑、灰坑等,此外还发现石围墙一道,长约240米,石围墙建在遗址三级阶地外缘向二级阶地过渡的缓坡上,沿阶地走势,呈东西向西南,就坡而筑,与黄河断崖及河滩平行,延伸到遗址南北两侧的冲沟断崖处,使遗址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根据考古发掘了解,石围墙是在原生土层上挖一个基槽至基岩,再以土石逐层混筑。外侧墙面垒砌较规整,用小石块错缝叠砌,其间垫以碎石和褐色土,而石围墙内侧是用土石相杂筑成,未垒砌石块。石围墙外侧残高85~95厘米,墙宽85~90厘米。根据石围墙内、外文化层堆积中遗物判断,石围墙是属于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晚期遗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