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小河沿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石棚山墓地的整理研究发现,不论是墓葬情况还是随葬品,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之间连续性强而阶段性不明显,主要器物演变序列环环相扣,没有大的间隔,因此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差异性应是时代早晚发展阶段的不同,或受其他文化影
响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各自特征。根据目前材料,小河沿文化应是红山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文化类型,小河沿文化比红山文化进步,晚于红山文化,而且小河沿文化的过渡性强烈,它一方面表现了与当地红山文化有直接衔接关系,而另一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因素又与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相接近。小河沿文化把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两大阶段的文化衔接起来,代表了塞北地区距今4 000至5 000年的文化类型,因此可以说,小河沿文化就是后红山文化,是通向青铜文明的后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既是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关系密切,同时小河沿文化又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关系也很密切,两种文化在不少方面相同或相似,如在出土物方面,不少器物相同,如带孔石铲、单刃石锛、镂孔豆形器等;有些彩陶图案相似,反映彩陶花纹的艺术特点和构图方法基本相同;两种文化的先民们都有配带臂环、项环的习俗,而且石环形制大体一致。此外,两种文化的陶器上都有刻画和画彩的原始图像文字符号。小河沿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说明在遥远的古代,塞北地区的原始民族的人们与东南沿海地区原始民族的人们就有着频繁的联系,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各自均有继承和分化,又有融合和吸收,各自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小河沿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不少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不同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渚良文化陶器上孤立的符号,也不同于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图画符号,小河沿文化的文字符号比以上的都先进,它虽然也类似图画符号,但却使人看到了象形文字的雏形,应是最原始的文字符号,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北方塞北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先民们,为人类世界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中国文字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提供了研究的线索。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而且只有中国的汉字没有被拼音文字所取代。汉字逐渐发展演变,造字原则从象形、表意到形声,它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明史,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汉字至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依然很活跃,在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和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在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甲骨文,这个发现当时震动了中外学者。人们曾一度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甲骨片。从已经得到的资料看,迄今已发现甲骨文字约有4
000多个单字,已经考释的也近2
000个。经过研究,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经很完备,文字结构不仅已经从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大批形声文字,所以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字的产生当在殷商以前。60年代初,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刻画有较多的符号,这就使得寻找中国早期文字和文学起源的目光集中到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的符号上。接着又在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等文化的陶器上,也
[7]先后发现了不同的符号和图画符号(图10)。已故的古文字学专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8]于省吾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刻画的图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由发生而日趋发展时期”[9]。而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比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符号、图画符号都先进,小河沿文化图画符号有许多新特点,有些与甲骨文字相近。“字”与“画”是有内在联系的,由图画符号演变为象形文字,是其一体化的开端。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图画符号,使我们看到由图画符号演变为象形文字的轨迹。
[10]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图画符号已走出刻画记事体系,文字符号数量不少,形体也较复杂,不仅有简单的族徽或崇拜物的标志,而且出现了记事或祭祀文,如石棚山墓地52号墓出土的筒形罐上,周身刻有7个图画符号,这7个图画符号同时刻画在一件陶器上,它们之间当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个整体,是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些图画符号具备了表达语言的功能,因此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图画符号,可以认为是原始的象形文字(图11)。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篇原始祭文,七个图画符号分别为“织,豆,田,窑,窑,豆,窑”,破译为“你会织麻布,你会祭鬼神,你会种庄稼。窑1祭祀你,窑2祭祀你,窑3也祭祀你”。认为这是原始陶文,早于夏代若干世纪,更早于殷商武丁时代甲骨文约有千年,是汉字的源头[11]。从单个图画符号来看,这7个图画符号中有一种很像是倒飞的鸟
,这个图画符号同甲骨文中的“至”、“帝”相似。殷商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所以把至高无上的“帝”写成燕形,头部呈倒三
角形,而小河沿文化陶罐上的倒飞的鸟图画符号,也是一个呈倒三角形的头,这很可能与小河沿文化时期先民们崇拜鸟图腾有关。有的学者认为商文化起源于中国北方,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密切,这是学术界的一种观点,对此我们在这里不作定论。但是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原始文字符号,无疑与商代甲骨文是有一定关系的。总之,小河沿文化的文字图画符号,是研究中国汉字起源的重要资料和线索。
小河沿文化时期出现的文字图画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小河沿文化是后红山文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正向青铜文明时代发展,所以这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使得简单的刻画记事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较完备的象形文字雏形便应运而生。从时间来看,小河沿文化文字图画符号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的时间大体相当。联系红山文化晚期出现的东山嘴祭坛,牛河梁的女神庙祭祀群,积石冢以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和青铜礼器的出现,可以断定,塞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是中华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
注解: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64年第1期。
[2]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载《文物》1977年第12期。
[3]李公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载《文物》1982年第3期。
[4]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的考古新发现》,载《文物》1982年第3期。
[5]李恭笃、高美璇《试论小河沿文化》,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6]图9.小河沿文化石棚山墓出土的白色蚌制发夹
[7]图10.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文字图画、文字符号摹写
[8]郭沫若《古代文字学之辩证发展》,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9]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1973年第2期。
[10]图11.小河沿文化石棚山M52出土陶器上的文字符号展开图
[11]布谷《赤峰原始陶文是汉字的源头》,载《昭乌达盟蒙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