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贵州民俗举隅
多种形式的墓葬


 

与悬棺葬相近的是岩洞葬,又称幽岩葬、棺洞葬、洞棺葬,即史书上所说的“炕骨”。它的墓地,多半是天然的岩洞,有的是稍加人工修凿的岩厦或人工凿成的壁龛,棺木放在其中,不封洞口。棺木与悬棺不同,它不是用巨木挖空而成,而是用几块木板合成,因为不用棺钉,一般以框架固定

。框架多数为“井”字形,做成一种“吊头木棺”,少数是高足的框架。作为墓地的洞穴,多半选择在靠近村寨的地方,但多隐藏在密林或丛草之中,外人不易发现。洞中的棺木,少则数具,多则数十乃至数百具,放置并不规则,横七竖八,或者重叠堆放,但往往分成若干堆。这种葬式在贵州比较流行,主要在苗族、瑶族、仡佬、侗族之中,古代的“龙家”、“八番”和“冉家蛮”也使用这种葬式。

关于岩洞葬的记载,史不绝书,仅(嘉靖)《贵州通志》上就有好几条资料:其一是:“镇宁部苗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家以杵击臼,更唱迭和,三五日方置岩穴间,藏固深,人莫知其处。”其二是:“思南府郎溪司峒人……人死则置于山峒间。”其三是:“沿河司冉家蛮……死丧杀牛击鼓哀唱、祭毕安于山峒而散。”其四是:“石阡府苗民司仡佬……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亦置山峒间。”其五是:“合江陈蒙烂土司短裙苗……死亦不殡,惟置山峒而已。”岩洞葬的遗址颇多,已发现的就有十多处,例如:贵阳高坡三岔河、紫云红岩松公、惠水摆金棺材洞、贵阳高坡龙山洞、罗甸拉来、望谟悉娃、独山拉摆、荔波蝴蝶岩、荔波瑶埃、平塘兴隆?、长顺天星洞、平坝下坝棺材洞、德江星宿岩、德江黄沱湾、德江茶窝沱、道真华尔山、务川横坡、务川狮子口、铜仁仙人岭等。荔波瑶麓乡的“青裤瑶”,至今仍实行岩洞葬、这在国内是极其罕见的。

岩墓虽然也是喀斯特墓葬的一种,但与悬棺葬,岩洞葬都不同,它是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墓室,并将墓门封闭,但棺木不用封土。岩墓分布在黔北的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以赤水为多。岩墓均选择在临河的岩壁上,经过人工开凿,墓室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多数墓葬无甬道,墓门直接连着墓室,墓顶为穹窿状或坡面,洞口小于墓室。习水三岔河岩墓共有5座,最大的长为234米、宽232米,最小的宽115米、深012米、高085米。其中有一墓为长方形,墓室为仿木构房屋,墓顶凿有脊和倾斜的坡面,墓门左侧有阴刻直行隶书三行:“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梁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瘳诚杜六葬姚胡及母”,是三国时期的墓葬。现存的岩墓有赤水官渡岩墓、习水红旗岩墓、习水程底赵村岩墓、道真青球岩岩墓、桐梓七孔石岩墓等,多用乱石封门,一般为多人合葬墓,无葬具,无随葬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不定。

在人类使用最广泛的土葬墓中,土坑墓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它在地表挖一竖穴土坑作为墓室,放入尸体和随葬品后,用土填实。早期的土坑墓,多数不使用葬具,地表也没有封土堆,更不立墓碑。贵州正式发掘的土坑墓,有赫章可乐、威宁中水等地战国至汉代的墓葬,还有清镇芦狄乡宋代墓葬和麻江明代墓葬。赫章可乐与威宁中水的墓葬,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无墓道,无封土,规模很小,结构简单。墓中的随葬品很少,一般只有几件陶器或少量铜器、铁器和装饰品,与云南滇墓中的小型墓极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赫章可乐发掘的168座L类墓葬中,有20座“套头葬”,即用釜形器物作葬具,套在尸体的头部埋葬入土。战国晚期的“套头葬”主要用铜釜作葬具,至西汉早期便改用铁釜了,而西汉晚期逐渐消失。在这些墓中,用以随葬的铜、铁釜多系正置,釜口朝上,而用于“套头”的釜则系侧置,位于墓坑中轴线的头部一端。威宁中水的土坑墓,有单人墓39座,合葬墓15座,墓葬排列不规则,未见有葬具的痕迹,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少数为多人乱葬,时代是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清镇芦狄乡土坑墓已是宋代的遗迹,墓坑为长方形竖穴,无墓道,长3米,宽1米,多数有封土堆,从残存的铁棺钉判断是有葬具的,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人头向墓口,可能是仡佬族墓葬。麻江谷峒的土坑墓晚至明代,有木质葬具,墓室填土后进行夯筑,可能是苗族古墓。

虽然同属土葬,但当我们去到三都、荔波一带水族地区,看到的墓葬却是另外一种情景,这里盛行的是石板墓。石板墓在地下有一个竖穴的土坑,地面上并无封土,而是用经过打磨雕琢的石板修建而成的长方形墓室。在三都荣耀和荔波水薄、水庆,有一种较为古老的石板墓,在竖穴墓坑之上,盖一长方形石板,再于石板上用石板竖砌四壁,加盖石板,以同样方式修建第二层,并在平放的长石板上用两块石板砌成“人”字形墓顶,顶端有脊,脊上和第二层墓室两侧都有浮雕,俨然是仿“干栏”式建筑修建的石板墓。不过,在水薄糧[1]

 

注解:

[1]席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贵州民族墓葬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