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贵州民俗举隅
奇异婚俗解析


台江县施洞口姊妹节还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谓之“不落夫家”,或者称为“坐家”。就是在举行婚礼之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达六七年,待生育子女后才在夫家长住,正式建立家庭,此即所谓“女嫁数日,即回母家,谓之坐家,生子然后归”。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

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即由从妻居转向从夫居的斗争与调和。在母系氏族时期,并不是女子嫁给男子,而是男子嫁到女子的氏族。可是,随着男子在经济上的地位抬高,女子不得不嫁给男子,然而,习惯势力并不表示屈服,于是女子便以婚后“坐家”来保护自己的尊严,但生子以后,则必须回到夫家共同抚育子女,成家立业。

在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中也曾有过“产翁”制。《黔记》有这样一条资料:“妇人产子,必夫守房,不门户,弥月乃出。产妇则出入耕作,措饮食以供夫,乳儿外,日无暇刻”。这大抵也是从妻居留下的一种遗风,那时,妇女是主要劳动力,而男子则是在家守护孩子的人。

彝族在历史上长期实行“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即是说,通婚必须“门当户对”,只能在同一等级的人之间通婚,但同时又沿袭古老的氏族外婚制,不允许在本家支内通婚,必须与其他家支联姻。不难看出,古老的氏族外婚制在彝族中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它沿着惯性向前滚动。可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等级界限森严,不容许等级不同的人通婚,妥协的结果,便是互相包容,在不违反古风的原则下加以等级限制,或者说在维护等级界限的同时仍旧不废古风。

青裤瑶的婚姻早已是一夫一妻制,但有许多奇特之点。除“四不通婚”而外,历史上曾有过“七牛婚姻制”和“十年赔育制”,现实中保留着“洞洞婚”的习俗。直到清末,瑶麓一直盛行着姑舅表婚,姑母之女一定要嫁给舅父的儿子。但这种婚制存在两大弊端:其一是双方的子女数不可能完全相等,年龄也未必相当,于是造成一部分人的婚姻无法满足,需要有另外的婚姻集团来作补充;其二是男女双方的婚配选择余地很小,婚后感情不合,势必造成离异或通奸。为了弥补这两个缺陷,只好采取某种变通形式和限制手段。在瑶麓,一方面不得不允许甥女外嫁,另一方面又惟恐缺口一开,舅家的婚配无法保证,因此,规定在甥女外嫁时,甥女婿必须付出巨大代价,作为赎取女子外嫁的权利,借以体现舅权的尊严,其办法是:上户纳牛九头、中户减一头、下户再减一头,以七头牛为最低限度,故名“七牛婚姻制”。为了保证婚姻的稳定与家族的延续,离婚改嫁必须严格限制,于是规定:若是丈夫遗弃妻子,女方家族全体成员必须到男方家吃一天。反之,若是妻子先提出离婚,男方家族全体成员必须到女方家吃一天。这种习俗,瑶语称为“吃育”。女子离婚后改嫁,更被视为叛离家族,夫家决不容忍,于是规定:第二个丈夫必须恭请前夫的家族成员饱餐一顿。瑶语称为“府架育”,“府架”就是吃,“育”就是酒。不但如此,来吃酒的人都自带一个小竹篮,吃完之后,每人装一篮糯米饭带回,倘若篮子不满,或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次年再补,一直补到大家心满意足为止,有的甚至延续十年,故称之为“十年赔育制”。

“七牛婚姻制”和“十年赔育制”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首先,在这种制度下,成婚者寡,独身者众,人口锐减。其次,结婚破费很大,许多家庭因此破产,生产陷于停顿。面临着这些危机,不得不实行婚姻改革,反其道而行之,过去重惩不实行姑舅表婚的人,而同治三年以后改为惩罚“讨外甥女”的人,“惩牛八只,钱三千”,聚寡妇的也只须“放水牛二只,钱六百文,穷者三百文”。这一改革,给姑舅表婚致命的台江苗族谈婚洞一击,扩大了通婚范围,有利于青裤瑶社会的发展。经此一变,自由恋爱蔚然成风,然而,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没有姑舅关系的青年男女,谈恋爱只能隔着门壁对话,双方不能直接对话,加之瑶麓地狭民稠,不便在野外谈情说爱,于是产生了一种奇异婚俗,叫做“洞洞婚”。姑娘年满14岁,父母便将她的寝室安排在门旁,床头临街,并在对着头的板壁上凿一个小洞。入夜,男青年们为了寻求伴侣,吹笛弹琴,走村串寨,走到意中人家门前,用一根小木棍捅进小洞,把女子叫醒,俩人便隔着墙壁交谈,互探心意。如果女子有意,便开门请男子进屋围火塘就坐。若不愿意,便闭门不纳。这种方式有利于双方自由选择,一夜之间,一个女子可接待几个男子,一个男子也可以找几个姑娘。这个小洞,瑶语叫“跟侣”,当地汉族称之为“谈婚洞”,而这种谈婚方式,便叫做“洞洞婚”了[1]。

 

注解:

[1]《贵州瑶族》。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